|
鞭打春牛 |
|
品尝风味小吃 |
|
二鬼摔跤 |
|
艺人手下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 |
|
老牛娶妻(花灯) 戈晓芳 摄 |
|
可爱的布老虎 | |
本报记者 邓超 戈晓芳 实习生 赵佳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庆新春。今年哪里年味儿最浓?春节放假去哪儿玩?已由本社成功举办两届的春节文化庙会,今年将继续为广大市民献上一份营养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除了流传百年的汝阳木偶戏、幽默风趣的二鬼摔跤、精巧轻盈的抖空竹等多种河洛文化绝技,还有流行于燕京之地的舞中幡、鞭打春牛、吴桥杂技等节目和精美绝伦的花灯可赏。在庙会举办地牡丹公园,游人可以真正做到“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看绝活:古老节目奇巧险
★汝阳木偶戏
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戏以其新颖别致的表演形式、较高的艺术价值颇受人们的欢迎,并在2008年正式入选洛阳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本届庙会上,观众将欣赏到来自南庄木偶剧社的《卷席筒》、《墙头记》等传统剧目。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由单人进行表演。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将道具牢牢绑在背上,道具为木头刻绘而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表演时演员“四脚”并用,扑滚翻腾,造成背上“二鬼”相互厮打的阵势,幽默风趣,逗人发笑。
★舞中幡
舞中幡是今年特意从北京地坛庙会引进的传统节目。表演者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使舞中幡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的表演项目,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约10米的粗竿,竿顶悬挂着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考究的中幡还会在竿顶加上一层乃至数层由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被称为缨络宝盖,舞弄起来时色彩和声音都很优美。
赏珍品:民间工艺巧夺天工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虽然深受群众喜爱,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吹糖人
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也有传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皇位能代代相传,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人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吹糖人”。
玩游戏:旧民俗新玩法
★射瘟神
老洛阳人旧时过节有“火烧瘟神”的习俗。在瘟疫发生的原因无法解释的年代,人们把瘟疫的横行看作是精灵、鬼怪、瘟神等的作为,所以当时经常采用的巫术,是把视为病因的鬼怪、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
世易时移,今年庙会上“送瘟神”采用了新的形式,将火烧瘟神改为让游人用弹弓射被视为瘟神的靶子,以此为新年祈福。
★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与外界联系,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鞭打春牛
鞭打春牛是每年北京地坛庙会的保留节目,一直颇受人们欢迎。“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市民用柳条抽打摆放在广场中央一头真牛大小的黄色塑钢“春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今年我市的民俗庙会上,组织者别出心裁地设置一头活牛,牛身上系一个小铃铛,如果游人抽中铃铛,即可从牛身上挎着的小包里拿走一撮粮食,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逛灯会:新颖别致年味儿浓
正月十五逛灯会是古都洛阳悠久的民间习俗,它始于汉代,盛于隋唐,千余年来世代相传,久盛不衰。近年来,灯会水平大为提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彩灯融声、光、电为一体,造型新奇,格外诱人。
本届庙会灯展分为帝都风采、牛年大吉、民俗之光、吉祥之春4个主题,共有20余组大中型彩灯、800余盏“福”字气氛灯。
品小吃:南咸北甜一日尝尽
玩累了?看乏了?别着急,找个地方歇歇脚吧。
今年的文化庙会还请来了天南地北风味小吃的烹饪高手,现场为市民制作精美的各地风味小吃,如台湾水果冰山、天津狗不理包子、南京桂花鸭、云南竹筒香肉、蒙古烤全羊、杭州元宝蟹、重庆酸辣粉、上海蟹黄包……怎么样,光听听名字,就让你垂涎三尺了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