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不少人开始准备春联。大多数市民为了省事儿,买的春联都是印刷品,不但内容上缺乏新意,样式上也缺乏个性特色。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联没个性,春色少一分。
印刷春联内容单一
“咋又是这两句词儿呢?”近日,家住太原南路317号院的李先生打开一副春联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副春联的内容是“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与他家贴的旧春联内容完全一样。
这副新春联是一家保险公司为保户准备的新年礼物,他家贴的那副旧春联则是去年某银行送给他的。
在李先生居住的家属院内,接受采访的30余户居民中,只有一户准备的是手写春联。大多数印刷春联的词句都语义雷同,缺乏新意,如“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等。
昨日上午,在涧西区小商品市场几家出售年货的摊位前,记者看到这里挂满了烫金勾边、物美价廉的印刷春联。这些春联的内容大多较为常见,其中很少有与牛年有关的文字。一名摊主说,这些春联都是从关林市场进的,很便宜。当被问及能否找几副与牛年有关的春联时,她说,这些春联都是提前批量印好的,内容没啥变化,年年都能用。要是印上与牛年有关的内容,今年卖不出去的话,明年就卖不成了。
手写春联越来越少
“太原路与景华路交叉口附近每年春节前都有不少摊位卖手写对联,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也有几家。但前几天我去看看,竟没找到一家卖手写春联的。”李先生说。
根据李先生的指点,记者先后来到上述地点,只在广州市场步行街和上海市场中街看到几个出售印刷春联的摊位。据说,往年春节前同样有很多卖手写春联的在春晴路与金谷园路交叉口,如今一家摊位也没有。
在下园路南段,记者找到了一家出售手写春联的摊位。与方方正正的印刷体不同,摊主朱永庆师傅书写的春联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如图)昨日9时许刚出摊,71岁的他就迎来了四五名顾客。
一名中年男子来买对联——一副家里用,一副在文具店用。朱永庆师傅沉思片刻,挥笔书就两副对联:“牛年鸿运当头 新春锦上添花”、“百文商店售百文 拿走百文是人才”。
“我腊月廿三出摊儿,每天能卖百十副春联。”朱师傅说,“有些人是想好了内容,来请我帮他写;有些人提了一些要求,让我帮他想对子,提前写好的春联买家少。”
春联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少
今年79岁的张志高老先生是市三十六中退休教师,隔着马路在朱师傅对面摆了个卖春联的摊位。往年,他与朱师傅一样出售手写春联;今年,他改售印刷春联。他说,今年他的摊位有些冷清:“你看,多半天不见一个人。前天出摊到现在,我只卖了几十副。”
虽然自家的“商品”受到冷落,但老人并不失望。在他看来,对面朱师傅手写春联卖得好,他一样开心。他说,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习俗,原来春联都是民间自编自写的。很多书法爱好者也凑在一起,根据年景和老百姓的需要琢磨一些好对子。“现在,印出来的春联内容都差不多,字体也很单一,缺少书法的神韵,看上去有些别扭”。
前来买春联的赵先生对此也有同感。他说,以前人们不管有没有文化,都会选一副适合自家情况的春联。“去年春节,我去一个朋友家串门,发现他家门上贴着‘六畜兴旺’。我问他这是咋回事儿,他说是别人从老家带回来的,自己也没注意就贴上了。”在大家的笑声中,他接着说,“春联代表着我们的过年传统,是一种文化符号,现在人们对春联越来越不讲究了……”
春联还是手写的好
“洛阳习俗是在除夕上午贴春联——大红的纸,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上面喜庆的文字,浓缩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对来年的展望。”我市著名学者宋继敏说。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一些西方节日不断注入新元素,加上商家借机炒作,大力宣传,逐渐在年轻人中形成了过洋节的风潮,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内容挖掘、宣传创新等方面做得不够,很多传统习俗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春联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装饰作用。
宋继敏认为,春联不仅仅是装饰。把春联贴在门前,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儿,这是古老中国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此外,春联能用很少的话浓缩最丰富的内容,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虽然春联渐渐变成印刷品是时代发展所趋,但提倡手写春联,提倡创作有个性特色的春联,才是贴春联最为重要的文化意义所在。
据了解,今年寒假,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将书写春联作为寒假作业的一部分。对此,宋继敏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