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重闾里”匾额长134厘米,宽80厘米,上款为“大德望、登仕郎子振王先生懿行”,下款为“光绪庚寅年嘉平月,诸亲族立”。此匾保存完整,四周边框雕刻“五福捧寿”、“双狮戏绣球”等图案,装饰华丽精美。 |
|
“急公兴学”匾额长166厘米,宽72厘米,上款为“花翎四品衔、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河南巡抚部院营务处、新安县正堂曾,为从九王金铎立”,下款为“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四月穀旦”。此匾朴素大方,匾文中上方还雕刻有官印。 |
|
“望重商贾”匾额长130厘米,宽72厘米,上款为“登仕郎振翁王老先生懿行”,下款为“大清宣统三年菊月谷旦,同心社仝立”。 | |
专家点评:这三块匾额均属于功德匾,距今百年左右,匾主人名叫王金铎,字子振。他帮扶乡里百姓,出资助学兴教,支持商贾发展,德高望重。人们先后为其赠送这些匾额,就是要对他美好的品德和行为进行褒扬。这三块匾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和道德风俗,保存完整,难能可贵。
普通农家存匾额
蔡庄,是新安县铁门镇的一个行政村,北依方山,南望烂柯山,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在这个小村庄里,至今仍保留着一片一片的古宅,青砖灰瓦,整齐俨然。村道两旁,上马石、柱础石等建筑构件随处可见,可以想见,这里早年一定分布着很多的高堂华屋,富庶繁华。
王海江是该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今年69岁。他家的老宅过去规模庞大,在村中也是一座响当当的好院落,但屡经改建,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与普通民宅没什么差别。他家老宅当年悬挂的三块匾额,仍被完好地保存着。
日前,记者随同新安县文史学者张宗子前去探访这些匾额,王海江老人十分热情,立刻吩咐儿子从厢房里面将其翻找出来。这三块匾额或大或小,上面分别雕刻着“行重闾里”、“急公兴学”、“望重商贾”等褒扬文字。王海江老人讲,这些匾额当年全部是赠送给他爷爷的,长期悬挂在老宅的大门、二门和后门上,“破四旧”的时候才将其摘掉收藏起来。
张宗子先生反复观看这些匾额,仔细分析上面的文字,为大家一一讲解这三块匾额的内涵和特色。
先说“行重闾里”匾额。此匾立于光绪庚寅年,也就是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距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嘉平月”是农历十二月的一种别称。匾主人为王子振,在清朝末年曾经做过登仕郎这种从九品的文散官,因为德高望重,所以被尊为“大德望”。给王子振赠送这块匾额的是他的本族亲友,主要想通过这一举措来对王子振帮扶邻里乡亲的美好品行进行感谢和褒扬。
再说“急公兴学”匾额,可是大有来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题匾人地位较高,由当时主掌新安县政务的曾知县题写,具体时间为“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四月”,即清朝覆灭前夕的公元1910年农历四月。根据史料记载,这位曾知县名叫曾炳章,字辛庵,此人学识渊博,思想开放,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在豫西一带颇具声名。他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来到新安任知县,民国建立后,继续担任新安县知事。时逢破旧立新之时,他在新安创办讲习所、图书馆,大兴新学,发展教育事业,还趁着陇海铁路修建至新安的机会,在这里办起邮局、火车站等,开展电报、汇兑等利民事务。
从“急公兴学”匾额来看,曾炳章在清末虽然职位较低,但品级甚高,被赏赐花翎顶戴,官居四品衔。这块匾额的主人为“从九王金铎”,其中的“王金铎”其实与上文中的王子振为同一人,“金铎”为名,“子振”为字,而“从九”则是王金铎的官阶,即从九品。曾炳章之所以为王金铎赠送此匾,主要是对他热心公益、支持办学的行为予以表彰和弘扬。
“望重商贾”匾额也是赠送给王金铎老先生的,由一个名为“同心社”的商会成员共同敬献,“大清宣统三年菊月”,即公元1911年农历九月。看来,王金铎对当地的商业发展也出过不少力。
多行仁义帮贫弱
历史上,蔡庄村的王金铎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人物,竟然受到政界、学界、商界及乡亲的一致认同和赞颂呢?
王海江如今还保存着爷爷当年去世下葬时的一份“丧书”,纸张已经发黄。上面显示,王金铎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冬季因病而终。至于他的别的事迹,“丧书”上则没有提及。
询问村中多位上了年纪的人,大家回忆,关于王金铎,蔡庄这一带实际上流传有许多故事,他是清朝末年当地的一位名人。王金铎的父亲名叫王东川,家境殷实,是一名武秀才,曾做过登仕郎这一低微小官。王金铎小时候聪明异常,博览群书,在村中的同辈人里出类拔萃。长大后,他继承父业,耕读传家,同时到县城管理盐务,渐渐使家业越来越大,兴盛异常。与此同时,他还广交朋友,曾与铁门千唐志斋的主人、辛亥革命元老张钫的父亲张子温结为异姓兄弟。
王金铎虽然善于经营,家中田地甚广,但并不爱财,常怀仁义之心,多方帮贫助困。
蔡庄村一大户人家有一个姓杨的长工,老家在渑池洪阳。此人老实本分,在蔡庄干活时间长了,与一名女子产生了感情,但谈及婚嫁,女方家长坚决不同意,主要是嫌他贫穷。眼看着这对鸳鸯就要被拆散了,王金铎得知此事,不仅拿出自家的20亩地赠送给了这个杨长工,还出资给他买了一所小院,让他有了安身之所,得以结婚成家。
当时社会动荡,往来各地逃荒要饭的人很多。一个姓刘的山东人在老家难以活命,就携儿带女往西跑,最后在蔡庄落下了脚,搭间草棚艰难度日。看到这户外地人如此可怜,王金铎更是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家的前院腾出来,让给这户人家居住,还免费提供给他们很大一片田地,让他们随意耕种,收获的粮食自用。
热心公益办教育
王金铎更是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蔡庄村西边有一条深沟,每年一到雨季,北面方山上的洪水就顺着此沟四处泛滥,常常冲毁农田,危及村民的房屋和生命安全。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造福乡亲,王金铎拿出大量的粮食和金钱,组织大家在深沟上方砌筑起了一道石堰。堰成之后,洪灾不仅不再发生,同时还为大家新添了大块的肥沃农田。
蔡庄村原有两所学校,简陋不堪,师资薄弱,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无法前去读书。为村中百姓长远考虑,王金铎除了拿出钱物,对这两所学校进行了全面整修,同时还将村西沟内自家的数十亩好地划出来,悉数捐献给了学校。因为有了王金铎等人捐献的田地,学校可以自给自足,孩子们上学时再也不用送粮食交学费了。由此,蔡庄的教育事业为之一振。
古语讲:有美必彰,有善必扬。正因为拥有种种美好的品行,王金铎才获得了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