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2月2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扬州一民间团体“市民观察团”于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在政府单位门口用摄像机拍摄上班迟到的公务员,绝大多数被“聚焦”的迟到者或认错或致歉,态度很好,主管部门明确表示欢迎。这则新闻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各大网站跟帖无数,被网友称为“牛年第一桩牛事”。与此同时,《重庆晚报》报道,成都一记者同样是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采访政府上班情况时遭围殴,所拍“负面”照片被删得干干净净。
“监督”的话题向来尖锐,但这样的话题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小监督”不该被忽视
普沙岭(陕西):表面看来,在政府门口逮官员迟到,只能称为监督的“最低境界”——它是偶然性的督促,即便能监督到公务员们是否按时上班,也无法监督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效果。正因为如此,此消息被很多网民所调侃,认为摆样子、作秀的成分更高一些,很难起实质作用。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敝人以为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去完善它?此事在监督官员方面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相对“粗放”,有些“抓大放小”。从宏观上看,监督机制很健全,但就实际效果而言,主要是在官员腐败、贪污、受贿、渎职等触犯法律的时候能够“揪”出来,却对一些“小节”有些松懈,甚至习以为常。
比如公务员上班迟到、作风松散,当然会影响工作,却常常被忽视,即便偶尔有“上班时间打牌赌钱”的事情被媒体捅出来,也是批评教育几句了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细节上的放纵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它所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一两个巨贪的为恶。
眼下,民众对于少数政府公务人员的不满情绪,未必都来源于官员的贪污腐败,很多时候表现在处理政务时的傲慢、推诿、拖沓。“衙门难进、事儿难办、脸儿难看”,慢慢拉大了干群距离。所以,监督官员不仅要抓大,更要抓小,只有把“小”抓好了,才能把“大监督”落到实处。
现在看来,人民群众并不缺少“小监督”的热情,不管是人肉搜索“教育”了大批官员的吃穿用度,还是上班迟到被拍到者的“态度谦和”,都说明这种“小监督”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此背景下,相关部门不应因这些行为太“琐碎”而置之不理,应该放手调动各种力量,让更多的“小监督”盛行起来,纳入“大监督”的框架下发挥更大效用。
担心“观察团”帮倒忙
廖保平(湖北):公民监督政府可以是多方面的,监督公务员上班是否迟到早退,工作时是否玩扑克打麻将、上网聊天等,都属于小事。不过,倘若监督这等细枝末节也受到围殴,公民对政府及公务员还能有什么可监督、敢监督的?
我想说,一个嚣张自负的权力运行机构或权力掌控者,即便对迟到早退这些小事的监督表现出“欢迎”的态度,也不见得其他方面都愿意或是经得起监督。我甚至斗胆地认为,盯着公务员迟到早退这种抓小放大的监督,既是政府可以容忍并许可的监督,同时也是“以小博大”的手法,许些小恩小惠换取大的利益好处。
我这样说并不是全盘否认“市民观察团”的价值和意义,只是觉得,媒体对政府的监督都如此艰难,稍有不慎就被围殴致伤,市民监督有多大能量,能监督到多宽多深,是要画个问号的。类似观察团这样的监督团体停留在鸡零狗碎的监督上,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未尝不会一叶障目,给人以“人民监督”权力落实得很好的印象,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来讲,观察团看似是帮忙,其实是帮倒忙。
因此,我对“市民观察团”的寄望,与其说是监督政府机关转变工作作风,不如说是从中看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懂得自觉地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看管政府)以及政府对这种觉醒后的行为的一定范围内的认同。虽然是点滴小事,但滴水穿石,微弱力量的汇聚,终将会汇成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
让监督回归常态
朱启禧(山东):对于这种监督方式,我是赞许的。可在几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里,还有讥讽此种监督是“吃饱撑的”,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腐败,对于政府公职人员的人浮于事,从来不乏公众的“骂娘声”。可惜的是,面对不公、面对腐败,是铮铮铁骨抗争者寡,逆来顺受者众;大多数人是一骂了之,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可以做点儿什么去改变现状。
之所以形成某些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公众也难辞“娇惯”之责。有时,就是因为我们过于宽容,过于逆来顺受,才助长了某些公职人员的飞扬跋扈。
其实,我们是可以努力改变现状的。当你遭受不公的时候,当你面对冷脸的时候,你可以说出你的不满,说出你的愤怒。当今信息社会,你完全可以把那些人的丑态拍下来,传到网络上。总之,只要你不甘于受慢待,你总能找到一种途径呈现你的愤怒。当然,这种改变有时是很无力的。但请相信,即便很微小,只要方向正确,点滴进步也值得欣喜。
早在64年前,毛泽东在延安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如何摆脱历代统治者“治―乱”“兴―亡”的“历史周期律”时曾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政府公职人员应该接纳这种监督,因为还有人愿意监督你,这本身就是爱的体现。如果我们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坏下去,整个社会失去公平正义,老百姓还会去监督吗?”
“观察团”需要大“后台”
杨慧俊(河南):监督分为自我监督和别人监督。政府部门的自我监督,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多的人力和财力;在些微小事上,监督者还可能碍于情面而使监督流于形式。市民观察团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零成本运作节省了政府的资金和人力,监督者来自社会,没有上级说情的压力,也不用怕同僚的非议,在促进政府工作上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部分政府人员却对此不满,他们抱着叶公好龙般的心态,平时嘴上喊着欢迎,一旦要动“真格的”就变脸,甚至围殴监督者——因为是民间团体,监督者如果遇到了死硬派的权力,败阵的结果就不可避免。
要打破这种尴尬局面,一个强大的“后台”必不可少。新闻媒体可以提供舆论支持,但无法直接干预;个别领导可以表态肯定,但不是长久之计,还可能人走政息。这个强大的“后台”,不是一句宏观的口号,必须是一种明确的法律细则。唯有如此,某些官员面对监督才不会傲然冷对。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