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0版:三彩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立 春
元宵碎语
新闻网广告
耕(国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2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元宵,俗称汤圆。这种食物,确像唐鲁孙先生所云,过去只有在元宵节前后才能吃到。
元宵碎语
赵彦锋
  翻阅枕边的《雅舍谈吃》,发现梁实秋先生写遍了京都的小吃,唯独少提正月十五的元宵。大约梁翁晚年患有糖尿病,对甜食忌口,加之“小娃”管束,想是不敢提了。

  “不时不食是老北京的规矩,要到正月初七准备初八顺星上供才有元宵卖……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啦。一进二月门,你想吃元宵,那只好明年见了。”唐鲁孙先生倒是替他的老友记述了京都的元宵,读来蕴含不尽,韵味无穷。老先生们行文,娓娓道来,若行云流水,似信手拈来,字里行间却藏着智慧,让我们这些后辈自叹不如。

  元宵,俗称汤圆。这种食物,确像唐鲁孙先生所云,过去只有在元宵节前后才能吃到。主要是制作太麻烦,另外它的主料是糯米,吃多了容易积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并不选择它做主食,即使节日,大人也会告诫小孩子们少吃。

  我们老家那地方过完破五,就开始安排做正月十五的元宵了。

  通常提前一天泡好糯米,初六用小石磨把糯米磨成浆,此法类似北方磨豆腐,成浆后滤出残渣。糯米渣不似豆渣可另做它用,而是控干水后晾晒做元宵馅的辅料。糯米浆澄清后倒入生白布做成的布兜,滤出细粉,挂至檐下冻晾一周,干后用手一捻,特别滑腻。细粉干透后,开始准备元宵的馅料,馅料中有豆沙(要用纱布滤渣)、焦核桃仁(要用滚水去皮,晾干炸焦碾碎)、黑白焦芝麻、焦花生(去皮碾碎),再加冰糖和猪油,混合糯米粗渣,掺少许水后,团成雀蛋大小,放置室外,冰冻后,用大笊篱沾水放在盛有糯米细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沾满细粉后,倒在笊篱里沾水,再摇,反复数次,均匀摇至乒乓球大小后,元宵就算做成了。

  这个时间多在正月十四,做成的元宵隔一夜就要食用了。每年的元宵做得不少,但多会送亲友,真正煮熟能让我们吃到的,也就每人四五个。物以稀为贵,十五的元宵自然成了最好的美食。

  那时候也有小贩叫卖的元宵,虽然有山楂、枣泥、豆沙诸馅,但馅只有指甲盖大小,咬半天才见到,这种元宵,并不招人喜欢。

  元宵的制法,南北迥异。按明代《酌中志》记载:“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种北方的做法看上去比较正统。而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里记载的做法是:“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袁氏长居江浙,所记载的应是南式做法。唐鲁孙先生记载的南方元宵是先赶好了皮儿,放上馅,然后包起来搓圆,甜咸具备,菜肉齐全。

  我曾经吃过上海五芳斋的速冻汤圆,虽是速冻的,但老字号绝非浪得虚名,的确是皮薄馅大,口味绝佳。咸味汤圆我没吃过,不敢妄语。

  关于元宵的掌故很多,据说袁世凯当政时,讳元宵谐音“袁消”,改叫汤圆。北京前门大街有家铺子的少东家随口说了一句元宵,就挨了两个嘴巴。洪宪驾崩,隔年这个铺子再卖元宵时,少东家写招牌,把元宵俩字写得奇大——解气!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