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红红火火闹元宵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元宵虽小,卖着可不易
新闻网广告
记者体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2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元宵虽小,卖着可不易
记者 杨文静/文 李卫超/图
圆滚滚的元宵,看着真喜人。
  称元宵不难,装元宵可不容易。
  一辆小车、两张小桌,几只小凳,小车上的盒子里有多种口味的元宵,旁边的锅里始终热气腾腾。您可以坐下来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再走,也可以买些生元宵带回家。

  这样的小元宵摊现在已不多见,不过在老城、瀍河偶尔还能遇上。7日上午,记者来到瀍河东关大石桥西,给“新街清真寺白记元宵”当了一天伙计。没想到,这小小的元宵,卖起来还真累人啊!

  3袋没装完,胳膊就酸了

  元宵摊的掌柜叫巴玲须,年近花甲的她一年四季都摆摊卖元宵。每天凌晨4时,她爱人就开始做元宵。1小时后,她起床开始收拾东西,早上7点就出摊了。

  “这有啥好学的?可简单了!”得知我要学卖元宵,巴玲须笑了。

  熟悉环境和基本流程的时间果然不长,我只用了两分钟。

  巴玲须的小车上,那天放着桂花、玫瑰、巧克力、山楂和黑芝麻5种口味的元宵,通常要黑芝麻的人最多,因此这一盒里的元宵最多。500克一袋的生元宵大约有30个,卖4元钱。

  正说着,一位中年妇女走了过来,笑着冲巴玲须说:“我可找着你了,你咋到这儿来了?”原来,巴玲须的摊平时在大石桥东,过节她才搬到了人流量更大的桥西。

  “我多要点,500克山楂的、500克黑芝麻的、500克混的。”

  “您稍等。”我高高兴兴接了活儿,右手戴上白手套开始装元宵。边装边数,刚装了一袋,后面又来了顾客。

  我赶紧加快速度,可这小小的元宵,一次也就抓两三个,抓太快了一怕没数,二怕不小心弄碎了哪个。越是着急就越觉得慢,越是加速就越觉得困难,3袋没装完我就笑不出来了:“哎哟,胳膊真酸!”

  好不容易称好3袋元宵,我终于可以放松一下胳膊了,正打算扭身给顾客递元宵,“嘭”的一下,我的头又碰到车棚顶了。巴玲须笑着说:“刚开始,忙起来就是容易碰头。我卖了20年元宵,当然不会啦。”果然,一到快碰头的时候,她很自然地轻轻一低就过去了。

  好元宵煮俩小时不会烂

  拾元宵,我速度不够快,顾客等得着急。人多时,巴玲须就叫我掌勺卖熟元宵。

  据说,有一对老夫妻都70多岁了,经常从东车站散步到大石桥,来吃巴玲须煮的元宵。我没遇见他们,倒遇见一个有趣的小“熟客”。

  这个4岁男孩走到元宵摊边,竟然喊了句:“我要喝汤!”我疑惑地看巴玲须:“怎么还有专喝汤的?”

  1元钱一碗,6个元宵是各种口味混着煮的。但锅里的元宵不是同时下进去的,就得凭眼力挑熟的。

  “大的、有点变色的熟了,小的、发白的不熟。”巴玲须在一旁指挥着。我眼力不好,为了保险就挑最大个儿的,这下肯定就是熟的了。

  可元宵端上桌,小男孩还不满:“我要喝汤……”我更奇怪了。

  “他怕元宵。”小男孩的母亲笑着说。原来,这个小男孩从小就爱吃元宵,有一段老来吃,每回都要吃6个,结果吃伤了,以致看见碗里有元宵就害怕,只好改喝元宵汤了。看他那么馋,我就作主给他盛了一碗,只见小家伙拿着勺子认真地吹着,那专注劲儿惹得人直想笑。

  为了不让顾客等,得保证锅里随时有元宵。怕先下进去的元宵煮烂了,我就老揭开锅盖看。巴玲须让我把锅盖揭开:“煮差不多了就得揭开锅,只要别老捂着,时不时点点儿凉水进去,好元宵用小火煮,俩小时都不会烂。”不过,我没遇到煮俩小时的机会,锅里的元宵总是没过多久就被人吃完了。

  元宵可不是汤圆

  中午,人们都回家吃饭了,元宵摊有点冷清。我暗暗庆幸终于可以休息了,巴玲须却不怎么高兴:“在往年,正月十三生意就好起来了。可今年,吃元宵的人少了。”

  巴玲须给我盛了一碗元宵,第一次吃这样的“工作餐”,我觉得挺新鲜。坐在寒意未去的风中,吃着热腾腾的元宵,我不由得唱起了歌:“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我刚唱完,巴玲须笑了:“你吃的这是元宵,可不是汤圆。”她说,南方人吃的是汤圆,北方人吃的是元宵,现在超市里卖的大多都是汤圆。汤圆口感比元宵要软滑,馅儿也比元宵要丰富,荤素咸甜皆可入馅。两者最大的差别还是做法: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儿包起来的是汤圆;而元宵是一层一层滚出来的,馅儿蘸点水,放在糯米粉里滚,不断蘸水越滚越大,就成了元宵。不过,不管是汤圆还是元宵,其中的深意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望家家团团圆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