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正月十六一大早,回洛度假的程琳到洛浦公园散步,见到元宵节晚上市民燃放烟花爆竹残留下许多垃圾,随即和幼教老师带领10名小朋友来到了公园入口处,动手将草丛和树林里残留的垃圾捡到小桶里带走。作为一家国际儿童教育机构的美德工程大使,程琳的这一举动赢得了路人的交口称赞。(本报11日2版)
“形象大使”这一称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在什么都讲究包装和形象的年代,各类“形象大使”更是层出不穷,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些爱心工程、公益事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形象大使。这些形象大使都是颇具知名度的公众人士,在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但是,诸如“万里大造林”、“三鹿奶粉”等形象代言人的虚假宣传,让群众对“形象大使”这一称呼产生了不良印象。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并不缺少道德资源,但我们最需要的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紧密结合。2005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洪战辉这样告诉想向他学习的人:不要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只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去做你身边的小事就行了。
集健康、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形象大使,传播的不单单是一些品牌信息,更重要的是向受众传递品牌的美誉与忠诚,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准及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程琳作为一家国际儿童教育机构的美德工程大使,能够蹲下身来捡起常人不屑一顾的垃圾,她的行动,将在幼儿心中树起成年人的良好形象;她的躬行实践,必将为美德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愿更多人像程琳那样,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