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5日,北京举行新春首场招聘会,结果仅半天会场就来了2万人,其中一半应聘者都是年轻面孔,甚至还有不少应届毕业生专程从外地赶来。 (新华) |
|
2009年,我国将有600多万名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校园招聘比往年少,而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多。莘莘学子由此遭遇无奈、失落、郁闷等心情在所难免。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17.1%的受访者认为,2008年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面对这一身份转变,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自然会有心理落差。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达15.8万人,加上从外地来沪找工作的毕业生,上海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招聘岗位数同比减少了20%左右。
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表示,一方面上海会努力扩展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毕业生也要调整好心态。他强调说: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就可以就业的岗位,对大学生有多大吸引力呢?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3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赵晓琴(化名)刚结束上海一个单位的面试,回到浙江萧山的家中。迄今,这个在广东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接触过六七家用人单位,投出的简历“不计其数”,希望“新年能等到好消息”。
“进大学时,绝对没想到就业会这么难!”她说,4年大学花费不菲,她觉得自己在知识上应该是个“人才”。她希望能在媒体工作,“虽然收入不一定高,但总算是白领”。“白领”在她的“职业排序”中,在“社会中层以上”。
赵晓琴有一个室友,这名女生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场排队排了4个小时,终于见到了用人单位。她递上汗涔涔的简历,对方只看了3秒钟就放在了一边。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择业理念有关,他们大多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忽视基层的工作岗位。
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年轻人“要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竞争,否则政府推出再多的就业岗位也难以缓解就业压力”。
转变成才观念,从基层岗位做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说,大学生想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岗位。欲“扫天下”先得从基层的“扫一屋”开始。
在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工人李斌仅毕业于一所技校,在一线基层钻研、实干多年,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知识型专家”,如今被大学聘为教授。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她在博客中说:“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机会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能够学到东西。大学一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服务员……因为至少我需要有一份儿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事实上,相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调整择业理念的还包括学生家长。一些家长说,与其让孩子当工人、服务员,还不如先不就业;时间长了,孩子甚至可以先申请低保——也就是说,宁肯让孩子在家“啃老”。
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呼吁: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自食其力,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
施有毅认为,只要有才能,普通岗位照样能培养出精英!
高等教育如何同社会需求衔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表示理解。他说:“那么多高分学生愿意来读我们学校,首先是看中我们学校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期望教育投入有好的回报。”
因此,仅要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转变观念。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妨碍大学生一时难以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的,更多的是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身份教育”、“分数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熊丙奇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是“精英模式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的;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高校方面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也没有任何转变。许多高校追逐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并没有多少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精英教育”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注重各类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熊丙奇认为,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与社会保障有关。如今,劳动者越“普通”,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越“低廉”。因此,“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比呼吁大学生‘要有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 (据新华社上海2月12日电 记者 叶锋 肖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