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智在介绍出国务工相关情况。 | |
见习记者 李砺瑾 文/图
“像我们这些原本在家只能围着锅台、麻将桌转的人,是你的聪明和远见给了我们机遇,让我们出了国,挣了钱,也体现出了妇女的自身价值。”这是一封从约旦寄来的信,写信人是我市的一名下岗工人。
收信人是一位叫赵建智的伊川县农民,现在他开了一家对外劳务输出中介公司,并在最近获得了“时代先锋——第五届全国改革创新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又多了一分敬佩
“能让那些生活困难的农民兄弟在异国他乡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奔上致富路,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电话里,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赵建智这样告诉记者。
初次见到赵建智,他又让记者心里多了一分敬佩。他是开着车来的,但他的右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原来他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驾照可是我自己考的,坐我开的车绝对安全。”他笑着说。
来到赵建智在伊川县城的公司,一进门记者就被办公桌上一个大大的地球仪所吸引。“我经常对乡亲们说,你们是坐着飞机出去打工的,一下子就绕了地球半个圈。”赵建智在地球仪上画了一条弧线。
人生轨迹的转变
2003年,赵建智还是伊川县一个加油站的老板,一年能有10来万元的收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果没有担任鸦岭乡鸦岭村的副支书,也许他会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
刚“当官”那会儿,家里人很不理解,他的回答是:“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家伙儿信得过俺,咱就得干好啊!”
常言说“穷家不好当”,他人生的轨迹也就从当鸦岭村这个“穷家”发生了转变。
有一次,赵建智到村里一户人家收水电费,结果那户人家连2元钱的电费都拿不出来,最后只凑了1块8毛钱。这让他触动很大。
他自己就琢磨,为什么村里有些人家这么穷?那些外出打工的劳力,基本上是去工地出苦力,干活时间长,可条件差、工资低,有时候还要不回血汗钱。当时,他第一个想法就是办个劳务公司,给大家找赚钱多、条件好的工作。
后来,他带着乡亲们去嵩县、栾川,学习当地外出务工的经验。当了解到海外劳务收入更高时,他就动了这样的念头,但诸多顾虑也一并而来:“出去了,回不来怎么办?”
面对乡亲们的担忧,他多次去走在出国务工前列的信阳市新县考察。2006年,他在伊川县创办了第一家具备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中介公司。
至今,他的公司已先后将56名农民输送到新加坡、约旦、西班牙等5个国家和地区,每人每年赚回约5万元人民币的外汇,总收入达数百万元。
“我不图他们赚多少钱,看到他们过上好日子,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赵建智这样说。
一位老人的讲述
采访中,办公室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接着一群人走了进来。他们径直走到了办公室一面墙上的“光荣榜”前。
“你们快看,这是俺儿宗辉。这是他现在在新加坡的样儿,哪里还像个农村人哟!”其中一位老人指着“光荣榜”里最上面的一张照片说,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另一张照片。果然和老人手里照片上那个干瘦的小伙子相比,“光荣榜”上的小伙子看上去健壮了不少,脸也白净了许多,穿着一件得体的衬衣,一脸灿烂的笑容。
老人说,他儿子叫张宗辉,当初家里穷,儿子出国花的两万多块钱是赵建智给贷的款,而且连利息都没让他们出,儿子出国才一年已经寄回来了5万多元钱。“他以前在南方打工,一个月才拿1000多元,现在在国外修地铁,一个月挣6000多元,在那里还住得好、吃得好,一个星期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老人说。
那些出国务工的乡亲们在外面工作好不好、生活怎么样,赵建智对这些总是很惦念。去年,他刚听说一个叫王如明的务工者在新加坡受伤的消息,当即顶着大风去王如明家询问相关情况。王如明回国后,他又让王如明来他的公司工作,还帮王如明找新加坡的律师联系索赔事宜。
赵建智的担忧
赵建智说,公司刚开办时,为了让乡亲们明白出国务工的好处,他跑了伊川不少村镇,挨门挨户散发宣传单。他心里明白,以前乡亲们打工一年能落下几千块钱,现在说出去一年就能挣几万、十几万,刚开始肯定有很多人会怀疑,而且会担心出去受欺负,赚不到钱再背一身债。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有时候他在乡亲家里能说上好几个小时。
现在,赵建智也有自己的担忧:出国务工前期所需的费用,正常的在1万元到5万元,少的也要两三千元,乡亲们本身家里就穷,往往负担不起,赵建智为此已经垫付了50多万元,至今还有26万元没还上,一部分还是他向银行贷的款。更让他着急的是,好多人还抱着“赖在家”的思想,宁愿守着穷日子。
“你的想法总是跟我们不一样。”这是朋友们对赵建智说的。
“有时候和别人一起走路,我跟不上的时候,心里也很着急,也会觉得累。”赵建智说,虽然脚下的路并不平坦,但他还会送更多的乡亲出国去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