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4版: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婚后
为何丈夫不再疼爱她
美容院 圆她半生爱美梦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2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美容院 圆她半生爱美梦
文图/本报记者 宋 扬
  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危机。四处求职碰壁、职场遭遇不顺的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创业走出一片天?

  “凡女创业”讲述寻常女性不寻常的创业史。希望能为你带来一点启示,提供一点借鉴。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欢迎拨打报料热线:65233681、65233683。

  ——编者

  女人天生都爱美。

  看看满街的美容院、SPA馆,你就知道追求美、要保养的女人队伍有多么庞大。

  开家美容院,是不少爱美女性的梦想——既能天天和美丽的事物打交道,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和“面子”问题,还能赚大钱,何乐而不为。

  不过,所有的创业道路都充满了坎坷和荆棘,对于柔弱的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这天,坐在涧西一家充满禅意风格的美容院里,我想像着这里的女主人在15年前创业之初,用一间简陋的单身宿舍起家,恍如隔世。

  听听她是怎样起家,又怎样将生意发展、壮大的吧——

  自信+激情——才敢创业

  这家美容院位于一幢商住楼里,是两套房子打通后的楼中楼,有200多平方米,温馨的装饰氛围营造出一种归家的感觉。除此之外,老板于惠娟还拥有一家400多平方米的中档美容院。

  她说,闯荡美容界15余载,是激情和自信不断推着她前行。当初也是靠着这两点,她从一名企业女工选择了下海。她白手起家,第一桶金竟然来自摆地摊儿。

  1985年,老家在关林镇皂角树村的于惠娟随着当老师的父亲转为城市户口,从此当上了城里人。

  此前,高中毕业后的她在关林一家针织厂做工,靠织羊毛衫拿工资。拥有了城市户口,20岁的她参加招工考试成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现一拖集团)的职工。

  当时,能进城当大厂工人是特别光荣的事,可一两年后,于惠娟发现城市生活并非自己原先想像的那般完美,尤其是婚后和同为一拖工人的老公住在狭小、简陋的老式公房里,还要和小叔子共用,极为不便。她开始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她进厂时工资只有28元,3年后虽说涨到了60多元,却仍无法与她织羊毛衫时相比──一件加工费0.5元,她一个月下来能挣百十块呢。

  于惠娟想,必须要在上班之余干点别的事赚钱,而且她自信能成。

  关林市场的缝纫机线一支0.05元,到涧西的市场就能卖到0.1元,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于是,每天下班后她就去菜市场摆上两个小时的地摊儿,星期天摆全天,就这样摆了一年多,直到儿子出生。

  吃苦+好学——才能创业

  那时候,摆地摊儿对一个有正式工作的人来说有点丢人。但于惠娟不这么想,她觉得赚钱就要肯吃苦、肯下身份,这可能与她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家中长女,她八九岁时就带着弟弟在庙会上卖糖精水赚零花钱;初中暑假时,她和几个同学去市场上看自行车;每天下课后,她去附近厂矿的锅炉废灰里捡炭或者捡菜叶回家喂猪……家里并不穷,她笑称自己是“财迷”,总要靠双手挣点成果才心安。

  后来,于惠娟听说老家有人来厂里收钢铁边角料,拉回关林转手就能翻倍赚钱,自己不做就太亏了!她马上托关系、找渠道,和几个同伴一起做起了废料回收生意。

  一次,她和同伴到一个分厂拉货,工人不愿替他们装车。两名同伴虽是小伙子,却不想亲自出力,打算雇人帮忙。打扮时髦的于惠娟二话不说,捋起袖子、戴上手套就搬起来,两名同伴看她尚且如此,赶快上前帮忙,雇人的钱就省了。

  做了一段这个生意,于惠娟手里积攒了些钱,蓄势待发。

  1991年,美容业在洛阳渐渐兴起,她在上厂里青年培训班时听女同学说做美容多么舒服、神奇,就动了学美容的心。

  其实,于惠娟算是尝试美容的先行者。小时候,她清楚自己眼小不漂亮,立誓有了条件就要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1987年她刚结婚,就去洛阳唯一的美容院梦妮幻割了双眼皮、垫了鼻梁、文了眉毛和眼线。

  到洛阳几家美容院转了一趟后,于惠娟自信自己也能把美容院做起来。

  1992年,于惠娟把工作调成夜班,经人介绍到西工一家美容院当学徒。她起早到菜市场买菜捎到美容院,为师傅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师傅看出她的诚心,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她很刻苦,一个月后就熟练掌握了文绣、皮肤护理等技能。时间不久,很多顾客都指名让她做美容,她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

  兴趣+技能——才好创业

  当时,企业时兴搞其他实体,出了名爱打扮的于惠娟向领导提出厂里应该办个美容院的想法,竟然得到首肯。于是,她在报上找到了广州一家美容美发培训学校的信息,南下学艺。

  在广州,于惠娟白天上课学习美容、美发和化妆,晚上和休息日就到周边美容院和发廊实习,虽然没有工钱,却掌握了许多潮流信息。两个月后,带着大包小包的美容仪器和产品,她回到了洛阳。

  这次学习,于惠娟把这几年挣来的八九千元的积蓄花了个净光。厂里虽说不报销,但为她辟出一间一楼的男工宿舍,作为“美容院”给她“实习”,让她慢慢赚学费。

  房子很小,于惠娟拉了个布帘,里面美容,外面美发。没钱购买高档设施,美容床和美发椅都由家人用木料做。好在不用交房租,压力减轻了很多。

  于惠娟知道,万事开头难。自己的美容院简陋、偏僻,就要靠物美价廉吸引顾客,再让他们传播口碑,所以,她不光态度好、服务周,要价也比同行低了将近一半。

  刚开始,顾客主要是厂里的职工,她从广州学到很多潮流元素,手法和技艺很快被大家认可,顾客带顾客,生意火起来。她带了两个徒弟,经常起早贪黑地忙碌,没多久,美容院就扩大规模,换成了两间宿舍。

  1995年,于惠娟主动要求下岗,彻底投身商海。她看清自己化妆、文绣的优势,并认准刚起步的婚庆业空间很大,便投资3万多元购进30多套婚纱、礼服,开起了美容婚庆礼仪中心。新娘妆是婚庆行业的重头所在,于惠娟的化妆技艺吸引了众多顾客,她又购买了一台当时非常先进的摄像机,奠定了在行业里的强势地位。

  经验+创新——才利发展

  就在于惠娟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的家庭却发生了重大变故。1998年,她离婚了。

  擦干眼泪,坚强的她重新站到了事业的舞台上。她向亲友借款4万多元,又开了一家形象设计中心,带着年幼的儿子住在店里。

  重新起步,她仍然定下低价亲民的路线。她将6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房子这样分配:两室做美容,外面客厅临街做美发,让路过的人看着店里热热闹闹的。

  曾经的老顾客又回来了,新顾客也在不断增多。于惠娟依然努力──她带了八九名员工,但还经常自己上手干活,冬天她的十个指尖都裂开了口子;春节员工回家了,她却开门做生意,画一个妆30块,一天下来收入了300多块呢。她很快还清了借款,不到两年,又买了新的住房。

  2001年,于惠娟利用美容院的稳定优势,带弟弟注册了化妆品公司,做起了某品牌化妆品的河南代理,向市场推广。第二年,经验告诉她,是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的时候了。她将公司交给弟弟,自己在繁华地段另租了400多平方米的门面,向中档美容院发展。

  于惠娟说,创业要充满激情,敢想敢干,更要吃苦耐劳,用心投入。开一家小型美容院只需3万~5万,但一定要建立在对美有追求并掌握扎实技能的基础上,门外汉是干不好美容的。同时,还要找准定位,发挥专长,不断吸收新潮流、新知识,和善待客,诚信经营。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