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里面的人物按年龄、性别、性格等来分行当,主要有生、旦、净、末、丑。一出戏如果没有丑角出场就显得少了些啥,有道是“无丑不成戏”,就是这个意思。
演丑角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也不是能说两句俏皮话、耍几个鬼脸就成,更不是在学艺时放在哪个行当都拿不起来才归到丑行来的。学丑,必须具备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本事,会见景生情,能随时加词救场,或者说他天生具有“我本无意说笑话,谁知笑话自然来”的东方朔式的天赋。
老洛阳把戏中脸上有白色豆腐干的丑角叫捣噪的。
试举一例:洛阳人爱听本地的曲子戏,有一出《闫家滩》颇负盛名。剧情是老岳丈嫌贫爱富,想和穷婿退婚。闫家的家院看不下去,从中调和,年轻人终成眷属。家院是丑角应工。老洛阳戏迷边看边议论──
“这个捣噪的心还真好,看着他光蛋儿加噪蛋儿,办的可都是善事哩。”
“可不是,这个家院演得好,稽骨得很。”
“这员外像个暴发户,别看他穿哩怪阔气,也会说,可是想的门儿都是被窝儿窍,稽骨着哩。”
例中有几个词略加解释。
1.“捣噪的”指丑角演员,“噪”在老洛阳话中读“焦”音。
2.“光蛋儿”之“光”字应读guàng(逛音),有圆滑、捣蛋之意。说“这孩子光蛋儿得很”,不光说这孩子捣蛋,还含有怜爱之意。
3.“稽骨”疑为滑稽之倒语,老洛阳人把滑字的音念转了,成了“骨”。上例中用到两个稽骨,第一个是指滑稽可笑;第二个是指员外穿戴不符身份,想摆谱儿装斯文,但又没那个气魄,办事小气不丈夫。又,稽骨在老洛阳话中还指小气、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