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遭劫”的幼小心灵系列报道刊登后,不少读者尤其是家长朋友纷纷打来电话,有的甚至是声泪俱下地讲述孩子“遭劫”的经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记者从中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请我市心理工作者从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分析和点评。
“得知真相后,我不该打孩子”
讲述
“我儿子小名叫健健,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家住涧西区武汉路的刘先生,在看到本刊2月7日刊发的《埋藏10年的劫持阴影》后,颇有感慨,向记者讲述了他儿子的遭遇。
7年前,刘先生的儿子11岁,一天傍晚,健健骑家里新买的自行车上街玩,被3个十六七岁的男孩拦住,自行车被抢走。儿子回家后不敢说明真相,谎称车丢了。两个月后,刘先生知道了真相后,把儿子暴打了一顿。
岂料从那以后,健健性格更加内向,经常莫名其妙地害怕。平时不敢穿新衣服、鞋子等,不敢与比他大的孩子交往。2009年春节过后,健健因为社交障碍无法上学,到医院找心理医生治疗,目前正在恢复期。现在,刘先生无限懊悔,他说:“回想起来,打孩子的做法太不应该了,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跟惊吓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心理点评
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二病区主任、心理医生潘振山认为,健健原本胆小,遭到抢劫后心理受到巨大伤害,父亲在得知真相后拳脚相加,多重心理恐惧叠加后得不到疏导,便可能导致健健在行为上出现异常。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创伤有关的心理障碍”,如果健健的家长事后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的。
“事后疏于安慰,孩子恐惧上学”
讲述
新安县读者郭女士说,他的儿子陶陶(化名)在上小学1年级时遭到过大孩子的欺负,现在上小学5年级,突然对学校产生了恐惧。
“儿子上小学刚一个多月时,有次在一个水池边玩,被同校几个高年级的大孩子抢走了口袋里的零钱,对方还将陶陶的头按入水中。”郭女士知道后,拒绝了学校的调节,带着几个男性亲戚找到那几个大孩子,狠狠将其骂了一顿。而当陶陶面露惧色时,她奚落儿子“怎么那么没出息”等等。此后,陶陶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水特别恐惧,郭女士也没有过多在意。2008年10月,已经上5年级的陶陶突然莫名焦虑、害怕,大汗淋漓,在教室里坐不住,只好暂时休学。经心理咨询师分析,陶陶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几年前的“被劫事件”。郭女士痛心地说:“都是我的忽视,导致孩子对水的恐惧出现心理泛化,现在连上学都成了问题。”
心理点评
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杨延卿说,幼小心灵对负面事件的承受力相对较差,事发后家长的首要工作是帮其找回安全感。学校配合有助于帮孩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但郭女士拒绝了学校调节,而且还奚落儿子,这种做法尤其不可取,会使陶陶感到不被重视、不被关心,进一步失去心理支持和安慰。
“提前教育,遇事不慌”
讲述
“在女儿菲菲入学前,我就经常有意识地在晚饭后领着菲菲在上学的路上散步,并告诉她相关的交通规则、注意事项以及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向大人求助等常识。”家住南昌路的白女士说。
开学后不到2个月,菲菲在放学时就被两个十几岁的少年堵住,要她把身上的钱拿出来。菲菲“很乖”,先是把上下衣服口袋掏了个遍,然后开始翻书包,要“给两个哥哥找钱”。当她看到一个中年妇女路过时,突然大喊“老师来啦”,飞奔到中年妇女身边说:“我不认识他们,他们管我要钱。”两个少年吓得扭头就跑。后来学校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管理,菲菲的做法得到了妈妈和过路妇女的称赞。直到现在提及此事,小菲菲还一脸得意。
心理点评
市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团团长张素霞说,菲菲“遭劫”时能沉着应对,这受益于白女士的提前教育。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教育,使菲菲提前得到心理支持,遇到事情不容易慌乱。在成功处理突发事件后,菲菲受到大人的称赞,“被劫”的心理阴影很快被成就感驱散,负面性事件就不容易留下心理伤痕。建议家长借鉴白女士的经验,提前给孩子上“心灵保险课”。
“教会孩子机智和勇敢”
讲述
“我的儿子第一次被大孩子抢钱后,我们对他进行认真教育,第二次他处理得非常棒。”老城区张女士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儿子“遭劫”的经历。
张女士的儿子董晓(化名)上小学1年级时,在放学路上被一个大他几岁的男孩抢走了1元钱。儿子回家后吓得不轻,张女士抱着安慰,告诉他男子汉遇到这类事情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懂得向大人求救等等。半个月后,抢钱的男孩再次出现,董晓交出了身上带的0.5元,并告诉大孩子,他的零花钱在家里,可以带他去取。大孩子来到一个居民楼前等“小傻瓜”取钱,没想到等来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对他进行的批评教育。张女士说:“那件事以后,我觉得儿子会保护自己了,也更自信了。”
心理点评
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杨延卿说,突发事件后大人的支持和保护,对孩子失衡心理能起到很大的平衡作用。当董晓遭到欺负后,妈妈很快教给他应对办法,使得他在心理上找到安全支持,增加了应付突发事件的自信,有利于他的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