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田野里麦浪滚滚、金光闪闪。人们挥舞着镰刀在紧张地割麦子,累得腰酸腿疼、汗流满面。然后,再用架子车把麦子送到生产队的麦场上,摊开翻晒,用拖拉机滚碾,把麦秸搭成大垛,再用电风扇筛选麦粒儿。
那时的政策是分田到户,包工不包产,生产力落后,人心涣散。又遇上阴雨绵绵,麦籽生了芽儿,秋田草如毡。俺队的200亩小麦,从开镰收割到颗粒归仓,历经30多天。
联产到户是在1983年,两台大型一遍净脱粒机是当时生产队留下的唯一财产,放在广阔的打麦场上,按次序使用,让群众方便。挨不着号的暂时搭垛盖上棚布,预防雨天,利用空隙时间管理秋田。我家的4亩麦子,连割带运直到把麦籽拉回家,用了6天。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型脱粒机进入田间,人们扔掉镰刀,站在地头观看,发出声声赞叹。在地头铺一块塑料大棚布,把小型脱粒机放在上面,运麦不再在路上奔走,效率提高了大半。俺家的4亩地,俩大人加俩孩子干了两天就完事。
1998年,新疆2号在这边收割,玉米播种机在那边往返,机动三轮车在路上穿梭,把丰收的果实送到家里边。真快呀!4亩地连收带种同在一天。
机械化就是好,全队的260亩小麦,先收后播,只用了3天。
昔日麦收累死人,今天麦收好轻松。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洛阳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