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同志,我在今天的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爱心,照亮他的人生路》,看完后很感动。我想给刘辉捐点钱,可是又有点难处,想请你帮个忙……”
26日中午,一名中年男子打通了本报新闻热线。电话那头,他的声音温厚而亲切。
“感谢你的善举。你有啥难处?我一定尽力帮忙!”作为这篇文章的采写者,我“当仁不让”地回答。
“是这样的。我和刘辉的小姨几年前曾经是同事,听她说起过这个外甥患有肾病。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没想到他的病情现在这么严重。他多年轻呀,我得帮他一把。但如果把钱交给他的小姨,我担心她跟我客气,不收我的钱;把钱交给刘辉本人吧,我又不知道他住哪儿……”
“没关系。”我插话说,“我可以带你去。”
“不!我想把钱交给你,由你转交给刘辉。”
“啊?你不想去看看刘辉,当面把钱交给他吗?”我有点纳闷。
电话那头听出了我的纳闷:“我就是怕他万一认出我来,知道这钱是我捐的,心里会不安。你能帮我转交吗?”
我略微顿了顿,小心翼翼地问:“那你允许我就你捐款的事情作报道吗?”
“千万别!我不想让刘辉知道钱是我捐的,更别说让你们公开报道了!”电话那头斩钉截铁,“我捐款又不是为了出名!你们如果要报道的话,我就不捐了!”
一时间,我无语了。
“怎么样?你能帮我转交捐款并且不作报道吗?”见我没了反应,电话那头急切地追问。
“那……好吧。可是,我总得知道你姓啥吧?”
“我姓卢!”中年男子高兴地说,“明天我再给你打电话,到时约个地方见面!”说完,他就挂了电话。
昨日10时许,我和卢先生如约在刘辉家附近见面。他是一个戴着眼镜、面相善良的中年人,关于自己的全名、年龄、职业、住址,他什么都不肯透露。
“这里面装了1000元钱,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帮我转交给刘辉吧,我真的不到他家里去了。”卢先生把一个红包递给我,语气坚定地说。无奈,我只好让卢先生在外面等着。
接到这个红包,刘辉一家人非常感动,刘辉激动得手在发抖,说不出话来。刘辉的父亲刘国建哽咽着说,他们大概知道卢先生是谁,有机会要当面致谢。文章见报当天,一些老邻居、老朋友就找上门,捐钱捐物。
出了刘家,我将刘国建写的收条交给了卢先生。“其实不需要什么收条,晚报记者我当然信得过!”卢先生跟我客套了几句后转身就走。
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郑重地说:“你可别‘跟踪’我,也千万别报道我捐款的事儿。真的,我捐款不是为了出名!”之后,他大步离去,很快消失在人海中……
(记者 邓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