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贫寒之家出奇才
为民造福在东阿
白首同归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3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贫寒之家出奇才
为民造福在东阿
记者 陈运团 文/图
  匾额状况:“文魁”匾额长170厘米,宽80厘米,上款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提督衔节制全省军务并驻防满营官兵、监理河道、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恩,为举人李贤书立”,下款为“嘉庆十五年律中应钟之月谷旦”。该匾四周出沿,简洁素雅,没有过多的雕饰。

  专家点评:此匾属官府门第匾额,是洛阳秀才李贤书乡试中举后,时任河南巡抚的恩某为其而立,表示褒奖和祝贺。文魁,意为文章出类拔萃,堪称魁首。科举时代,各省官员通常都要给新考中的举人赠送“文魁”匾额。清嘉庆十五年为公元1810年,“律中应钟之月”是一种古老的纪月方式,是把古代乐律的十二律附会对应到每个月份,“应钟之月”为农历十月。

  少小聪慧人称奇

  2003年,市民俗博物馆组织人员到各地征集历史文物,在伊川县发现一块“文魁”匾额。因为屡被转手易人,流传无序,这块匾额究竟出自何村何户,久久未能落实清楚。匾额主人“李贤书”的人生经历,更是扑朔迷离。

  日前,记者前往伊川县酒后乡采访,意外获得一个信息:在当地的寺上村,有一位名叫李延斌的离休教师,近些年他不顾年老体弱,在山东、河南查阅史料,遍访专家,搜集整理的恰恰就是“李贤书”的事迹。

  李延斌老师今年已经83岁,慈祥谦和。据他介绍,李贤书是他的六世先祖,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进士,曾任山东东阿知县、东平知州等官职,清正廉明,爱民若子,在东阿尤其出名。过去,他家里还存有李贤书遗留下的书籍、仪仗器具等旧物,可惜在“破四旧”的时候,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他说,这位先祖的人生经历可称得上是跌宕起伏,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

  李贤书出生在酒后吕家寨村,父亲名叫李南宫,叔父名叫李南斗,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租种富户的田地为生,家境十分贫寒。李贤书6岁那年,家里突遭变故,父亲和叔父先后病故,撇下两个寡妇和小贤书相依为命。为了生活,李贤书的母亲和婶婶就给别人家纺棉织布,挣些小钱,买来米面下锅。而李贤书虽然年纪小,也天天背着篓子上山捡柴砍柴。一家人苦度光阴,艰辛异常。

  当时,附近的三王庄村有一所私塾,执教的是一位胡老先生。小贤书每天捡柴路过这里,看到许多同龄的小伙伴在里面读书,又好奇又羡慕,就常蹲在私塾门口听人家上课。时间长了,胡老先生注意到这个贫穷的孩子,就问小贤书在外面听到了些什么。没想到,小贤书将课堂上讲的内容倒背如流。胡老先生惊为奇才,顿生爱怜之心,马上赶到李贤书家,劝他母亲送孩子前来上学。得知这户人家根本无力供孩子读书,胡老先生又四处奔走,召集私塾的所有学董,商量解决办法。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接纳李贤书前来读书,免收其任何费用,并共同出力,每年周济李贤书家三石粮食、两车煤。就这样,李贤书得以入学。

  发愤苦读得功名

  在胡老先生的精心教育下,李贤书发愤苦读,五六年间,就将四书五经学完,并烂熟于胸。看到李贤书的学业精进,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己再也教不动了,胡老先生就赶往位于鸣皋镇的伊川书院,将他引荐给那里的孟老夫子。孟老夫子满腹经纶,也非常爱惜人才,经过简单的测试,便将李贤书纳入门下。在这所由宋代理学大家程颐创办、驰名全国的书院里,李贤书如鱼得水,短短几年间,便成为当地一名出类拔萃的学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年一次的乡试又开始举行了。在老师和乡亲的资助下,李贤书跋山涉水,赶往省城开封,参加河南乡试。他妙笔生花,一举考中举人。一时间,李贤书名震嵩邑(当时尚无伊川县,鸣皋、酒后一带均属嵩县),四方人士都来祝贺。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文魁”匾额,就是李贤书中举后河南巡抚所赠。查阅史料,这位姓恩的巡抚名叫恩长,是清朝满洲八旗后裔,属满族大姓“觉尔察氏”。此人也是一代名臣,曾先后担任河南南阳府知府、湖南按察使、和阗帮办大臣、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河南巡抚、喀什葛尔参赞大臣等要职,政声显著。

  李延斌老师介绍,中举后的次年春天,李贤书又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并考中进士。

  人称东阿李青天

  通过科举而出仕为官,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也是他们惯常的人生之路。中进士后,李贤书直接被朝廷分派到山东,任东阿县知县。

  当时,东阿县的前任县官是一个贪赃枉法的无道之官,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县里的大小官吏也纷纷徇私舞弊,百姓苦不堪言。李贤书到任以后,决心为民请命,迅速扭转这一局面。他上书朝廷,得到批准,在县衙内建起了一座“廉政坊”,并把“秉公断案执法如山除邪恶,明镜高悬伸张正义扶善良”一联雕刻在“廉政坊”正面的石柱上,要求所有官吏每天进出时都要默诵一遍,时刻警惕,做清正爱民的好官。他以身作则,严加督导,很快便使东阿的政风为之一变。

  接下来,他深入民间,悉心查访,开始为当地百姓谋发展。东阿出产阿胶,是一种珍贵的贡品,养驴制胶是百姓的一大营生。但由于一个名叫牛占山的恶霸横行乡里,长期霸占着这里的制胶水井和养驴的草坡,独占制阿胶的特权,许多老百姓无法生活,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李贤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冲破重重阻拦,将牛占山拘捕归案,依法严惩,为百姓伸张了正义。当地百姓敲锣打鼓,为李贤书立上刻“除暴安良,发展阿胶”八个大字的碑表示感谢。

  东阿地处黄河沿岸,灾害频仍,特别是境内的一条小清河,每到雨季就洪水泛滥,冲毁百姓的房屋田地。李贤书经过勘查,想方设法筹集银两物资,亲临现场,带领人们加高沿河堤坝,清挖淤塞的河道,裁弯取直,经过一年半的辛勤努力,完成了对小清河的治理,并兴修了两条大渠,引水灌田,使沿河两岸成为鱼米之乡。

  因为自己出身穷苦,在乡亲的帮助下才完成学业,李贤书深知发展教育事业对百姓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东阿,他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在各地兴办了一大批义学,免费接纳贫寒之家的孩子就读,同时由县里印制书籍,发放给大家。比如在东阿的洪范池,清道光九年(1829年)他就重修义学四楹,并书额名曰“雨花堂”。时至今日,这座被后人称为“雨花义塾”的学校仍被保留着,成为当地一景。

  李贤书的种种德行,受到了东阿百姓的高度称赞,被大家誉为“东阿李青天”。随后,朝廷也提拔他担任了东平知州。官虽然一步步做大了,可李贤书仍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后来,酒后寺上村一大户人家败落后出售房屋,他才买了一所院子,将家搬到那里。

  栏目统筹 陈运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