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国放:从外交官到学者。(资料图片) | |
人物简介
沈国放:1952年11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现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曾经访问过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多次外交磋商和谈判,亲身经历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段时间内也是中国制定对美政策的直接参与者。
2月27日上午,一拖技术中心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自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长期活跃在镁光灯下的“新闻人物”沈国放,应邀来到一拖,为在“危”中寻“机”的企业作了一场精彩的国际形势报告。
笔挺的银灰色西服,雪白的衬衣配着一条鹅黄色领带,纹丝不乱的背头,黝黑的面孔,唯一与以往不同的是,那双咄咄逼人的大眼睛前多了一副金丝边眼镜——这就是今天的沈国放,在职业外交官的干练中又增添了学者的儒雅。
走下报告会讲台,沈国放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通过他那开放、简练和幽默的语言,一个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变得妙趣横生——
“中美关系经历了5次转变”
记者: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令人关注的国与国关系之一,请您谈谈近6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
沈国放: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国内就进行了一次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又进行了一次大辩论,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美国决定利用中国遏制苏联,中美开始慢慢靠近。最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交。
1984年到1988年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1989年,世界格局发生了自“二战”以来的最深刻变化,美国国内又展开了第三次大辩论,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开始制裁。
到了1994年,美国人发现自己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制裁并没有使中国垮掉,相反,中国的经济在持续地发展,还决心收回香港和澳门。于是,美国开展了第四次大辩论,结果是,政府决定对华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双方关系逐步改善。
克林顿执政时期,江泽民主席访美,中美关系向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国国内又进行了一次大辩论,决定修订克林顿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上采取了一系列单边主义行动。
再后来,众所周知,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美国的对华战略。“9·11”事件后,美国人认为,对美造成威胁的并非中国,而是看不见摸不着、后果极其严重的恐怖袭击。布什也说,反恐需要中国的合作、支持。这样,中美关系就定调为“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其核心就是“共同的安全利益”。
“新时期中美关系将更加稳健地发展”
记者:奥巴马执政后,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
沈国放: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他开创了美国的历史,成为美国第一个非洲裔总统。
奥巴马就职典礼那天,有200万人到现场,豪华的场面让美国人感到振奋。很多美国人觉得仿佛并没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他们把奥巴马比作肯尼迪,希望他能提振美国人的信心和精神,让美国经济早日摆脱一蹶不振的局面。
平民出身的奥巴马确实是个“万人迷”,他文采飞扬,擅长演讲,具有非凡的领袖魅力和强大的号召力。他提出“变革,给美国人希望”,决定“弥合各种政治分歧,真心办大事办实事”,“以新的方式迎接新的挑战”。
但是,奥巴马毕竟年轻,还缺乏经验。美国人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他自感压力很大。
奥巴马目前正在积极修改布什制定的战略,由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发展,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不久前,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明确表示希望与中国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
布什在任时曾经办了两件对中国友好的大事:一是公开反对台独,公开警告陈水扁;二是建立了60多个与华对话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对话机制和两军热线电话等。
奥巴马上台后曾表示,不仅要保留这些平台,而且还要赋予其更深的含义和内容。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中美关系将更加稳健地向前发展。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因素越来越重要”
记者:以您外交家的眼光看,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个什么状态?
沈国放:中国是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经济体。
可以说,世界经济的波动、全球贸易的态势、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落,无一不牵连着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在国际上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基辛格曾经对我说,如果有人在上世纪70年代对我讲未来中国因素将完全国际化,我会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但是,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基辛格说,世界上最善于从长远考虑问题的就是中国人。
布莱尔也曾说,近几年来,中国的创造力、创造精神让世人刮目相看。
英国首相布朗曾经有个动议。现在中国发展很快,在国际上影响巨大,作为英国首相,他非常希望与温家宝总理共同访问非洲,希望与中国共同开发非洲。布朗先生的这一动议可谓一大“创新”。
不久前胡锦涛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坦方高度重视,要求在接待规格上超过美国总统。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影响让西方国家分外眼热,他们都迫切希望能够参与进来,在对非合作上分一杯羹。
还有一个例子。在瑞士小镇达沃斯有一个世界顶级的经济论坛,今年春节期间,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应对经济危机发表了精彩演讲。西方政要在随后的发言中,纷纷引用温总理的讲话。用当地人的话说,20年前,达沃斯论坛关注的是美国人来不来、来的是什么人;20年后,达沃斯论坛关注的是中国人来不来、来的是什么人。
更重要的是,达沃斯论坛主办方已经开始考虑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准备把夏季会议放到中国召开。
“不能低估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记者:您如何理解当前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沈国放:眼下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下一步就可能是失业者增多引发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已经铺开,估计会持续3年到5年,在这期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会日渐萎缩,金融市场依然会起伏跌宕。
因此,不能低估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在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已经不少。中央拨款振兴经济的力度很大,就是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经济危机对我国有影响,但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优势,那就是我们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放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还有出口顺差等。
现在,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这都将增强国人的信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未来我国经济外交的分量将会越来越重,金融外交、文化外交亟待加强。
“国企要善于‘走出去’‘请进来’”
记者:当前,洛阳的企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请您谈谈,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机遇?
沈国放:我这次参观了一拖,感到很振奋。作为一个大型国企,一拖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充满活力,真了不起!
我在一拖看到这样一条标语——“思路决定出路”,这个提法很好。
我建议包括一拖在内的中国企业管理层多到外面走走,多去参加一些有影响的国际论坛和会议,要善于与世界500强交流沟通,在交流中开阔视野。胡主席每次出访都带着由贸促会组织的企业家代表团,企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现在经济大萧条,很多外国大公司都在裁员,里面不乏管理和技术精英。国内的企业应该趁机从国外引进人才、智库。像一拖这样的大企业就可以从国外引进车辆工程专家,一流专家太贵,就引进二流的。这些国际人才来了,不仅能帮企业解决技术、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关键还能为企业建立起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青岛啤酒为什么在国际上叫得响?就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优秀的国际营销专家,一下子把销售网络在全世界铺开了。
现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大国,而非品牌大国,很多产品的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危机面前要设法“化危为机”,就是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利用这次经济危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世界工厂”的被动局面。
“新闻发言人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记者:当新闻发言人有什么诀窍吗?
沈国放:新闻发言人是慢慢锻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怯场。
它要求你反应快,捕捉信息快,分析判断能力强,还要了解国情,了解经济。
一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最希望的事情就是面对的记者越多越好、面对的摄像机越多越好、记者的提问越多越好。当新闻发言人时,我还没有碰到过尴尬问题。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外国记者向我提问:陕西的某个医院非法出售死刑犯的器官,请问有没有这回事儿?
按照惯例,我完全可以回答“这是别有用心者的造谣”,但这样回答又显得不够有诚意。
于是,我灵机一动答道:“谢谢你的提问。中国的现行法律政策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事件的,一旦发现肯定会对违法者绳之以法。希望你能提供具体的线索,此事发生在哪家医院,我们有了处理结果会反馈给你。”
这样回答效果较好,因为它强调了以理服人。
但是,该强硬时也必须强硬。
李登辉在台上时,我们搞军事演习,有美国记者问:“你们这么做就不怕损害中美关系吗?”
我不客气地对他讲,我们这样做是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主权,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中美关系!
在总的框架不超过中央定的基调的基础上,新闻发言人应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总是按一定口径回答问题,就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一次,有外国记者问我:中国从某国进口的飞机上是否安装了窃听器?
我的回答很巧妙:我国与任何国家交往都遵循贸易平等的原则,我们花钱买的东西一个零件也不能少,没花钱得到的东西坚决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