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维和警察》剧照 | |
“中国维和警察”这个题材很特殊,若不是亲身经历,一般编剧可能无法以此为题。习惯称呼张振贵为“张警官”,因为他在广州市公安局做了25年的警察,也做了25年的新闻官,通俗点说,他是一位一直做着媒体工作的警官。
2000年,中国第一次向联合国任务区派出维和警察时,36岁的张振贵在同年9月也踏上了前往东帝汶的征途。从警察到编剧,张振贵正是把自己所经历的,每天都在世界很多地方上演的真实故事,用特殊的电视语言讲述给人们——
●出国前就打定主意要拍片
《中国维和警察》剧本出炉于张振贵从东帝汶任务区回国后,2000年的维和经历让擅长电视节目制作的他一直考虑:能不能把维和警察搬上荧屏?对于这个特殊人群,老百姓是不熟悉的。
初到东帝汶,张振贵就和所有的维和警察一样,为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伤透了脑筋。当地久经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即使在首府帝力,吃住都成了很大问题。土豆、卷心菜加罐头一起煮食,是最常见的三餐;每天只有3瓶矿泉水的供应,下雨时会立刻抄起毛巾和肥皂冲出门,因为能借机洗个澡。登革热、疟疾、痢疾无处不在,先后有20多名中国维和警察染上了登革热,几乎每一个人都得过疟疾。张振贵最先从后勤部门负责数据库的管理做起,几个月后他听闻东帝汶国家警察总部招聘新闻官,做新闻出身的张振贵决定去试一试,他心中暗想:如果能有机会应聘上新闻官,那么拍摄纪录片的心愿也许有机会完成。
●没想到一个中国维和警察闯了进来
那次的面试,张振贵被安排到最后一个,面试的警官分别来自乌克兰、土耳其和巴西。“为什么你穿的警服和你们上一批的颜色和款式完全不一样?”一个突然而至的问题,有些来者不善,张振贵刚答完,乌克兰警官的脸如同善变的天气,怒气冲冲地大声询问:“几天前发生在下面一个地区的一宗影响很大的抢劫案,为什么还没有消息?”然后气势汹汹地指责张振贵:“你们破案的速度是不是太慢了,真是一群白痴!”张振贵对各种突发情况有着很好的控制能力,他不动声色地回答了问题,又平静地把工作设想有条理地说出。
面试结束后,那个叫“尤里”的警官摇着他的手:“我刚才想故意激怒你,如果你的情绪很激动则说明你不适合这个岗位,因为新闻官要应付各种挑战。恭喜你,你被录取了!”事后,一位同事对张振贵说:“他们本想找一个母语为英语或者葡萄牙语的维和警察,没想到一个说汉语的来自中国的维和警察闯了进来。”
张振贵的新工作主要是与媒体打交道,负责制作反映维和警察及当地警察的多媒体演示片,同时负责培训当地警察如何从事公共关系及传媒初衷,在做好本职的空档,他不失时机地举起了摄像机,也因此成为唯一授权允许在任务区进行采访拍摄的联合国警官。东帝汶的维和任务持续了19个月,这段时间中,张振贵拍下了70多盒近5000分钟的录像带以及3000多张照片。
●剧本若能加上“海地”就完美了
“剧本是第一次维和任务的产物”。回国后的张振贵一边把收集来的一手素材做成各类小型纪录片,一边联合3位专业编剧开始了电视剧本的创作。一年之后,剧本完成。“在电视剧开拍时,我已赴海地去完成第二次维和任务了。”去了海地的张振贵有些后悔,因为那里的情况和东帝汶完全不同,被称为“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他忽然意识到:如果剧本能再加上海地的故事,就更完美了。
张振贵在海地的身份是“维和警察总监首席媒体顾问”,当地的枪声就像过年时国内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2005年1月7日,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联手围剿96名持枪匪徒,但在当日6时,部分漏网的匪徒开始进行疯狂反击,一时间硝烟顿起,警察和士兵们各自寻找掩体,只见一个蓝色身影却冲在最前面,灵巧地穿梭于枪林弹雨中,不时地找个地方稍作停顿,举起手中的摄像机……这个身影就是张振贵,这种“不要命”的举动是他的日常工作状态。
(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