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8版:文娱·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团长》八大怪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3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导演康洪雷的新作《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正引发一场收视大战,很多追看该剧的观众却觉得《团长》有点“怪”,各种争议也随之而起——
《团长》八大怪
  《团长》海报
  《团长》剧照
  《团长》海报
  第1怪:人物很“变态”

  看过了几集《团长》,有的观众开始觉得受不了,因为剧中人物都不太正常,尤其是段奕宏扮演的团长龙文章,说话阴阳怪气,让人觉得他过于神经质;而迷龙被网友称作成天要寻仇打架的“没头脑”;不辣对临死的战友说话时不但怪里怪气,还不停地笑……

  见怪不怪:资深媒体人梁先生表示,在那样的战争中人就是那样的一种生存状态,“龙文章充满争议,不只观众对他有争议,他的手下也对他充满争议,但这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因为在那样的局势下,就需要有这样一个人能够采取非常手段,才能领导这些人”。

  第2怪:帅哥变乞丐

  段奕宏、张国强、张译,《士兵突击》中这几名引得众多女性折服的真爷们儿,在《团长》中被折磨得没了人样。一名网友说:“我觉得看到现在都没看清段段(段奕宏)的脸,每个人都抹得黑乎乎的,像乞丐一样,如果是晚上的戏,压根儿分不清谁是谁。”

  见怪不怪:观众刘女士表示,《士兵突击》是和平环境中的军人,《团长》是战争环境中的军人,自然不可能是英姿飒爽的,但外表的脏、丑,并不能抹杀他们作为真男人的魅力。

  第3怪:术语成“公害”

  有些观众说《团长》看着累,一方面该剧是以“远征军”为历史背景,这段历史大众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就是该剧中有很多“术语”,如果一不留神错过几句台词,就很有可能看不明白了,比如“斥候”、“基数”,网上甚至还开设了“《团长》剧情常见问题汇总”的专帖,帮网友解释一些看不懂的地方。

  见怪不怪:观众李女士说,《走西口》也有一些土匪的术语,这些用语都是真正存在的,又不是编出来的,也不是每集都有,不影响理解剧情。

  第4怪:女性换台快

  《士兵突击》吸引了一批忠实女粉丝,但女性观众大都因为剧中的某个男主角而爱上了《士兵突击》,并因为《团长》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而继续关注《团长》,可几天收看下来,很多女性观众都忍不住换台,“看一集有大半都在打仗,实在受不了残忍又混乱的战争戏”。

  见怪不怪:《团长》的主攻收视群是男性观众,因为他们才是军事题材、战争场面的忠实粉丝。总制片人吴毅接受采访时说:“《士兵突击》的观众大部分是女性。我们希望《团长》能把不太看电视的男性观众拉到电视机前,这样的话就比较成功了。”

  第5怪:方言总“串台”

  孟烦了是京片子,迷龙说东北话,不辣说湖南话,兽医说的是陕西话,团长龙文章则是见啥人说啥话,于是整个《团长》就是一方言大聚会。“他们脸上都画得黑漆漆的,有时候我是靠他们的方言来分辨谁是谁。”一名网友留言说。但也有细心网友指出剧中方言总是“串台”,“不辣的湖南话一点都不标准”。

  见怪不怪:吴毅大方承认演员在方言方面有问题,“扮演‘不辣’的演员是西安人,虽然他努力学了很久,可他说的还是无法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话相提并论。但没有办法,这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让湖南人觉得亲切”。

  第6怪:文戏有些“赖”

  《团长》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震撼,令许多网友接受不了的是文戏。网友木木说:“本来悲壮的历史战争题材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但战争戏和文戏就好像是对台戏一般,每次打完仗就开始斗嘴,不是你损我就是我挖苦你,台词设计的痕迹很重,给人一种演小品的感觉。人物看着“赖”,我看有点像战争版《武林外传》。”

  见怪不怪:业内人士黄先生表示,一开始他也觉得文戏有点“赖”、有点“痞”,可是追看到现在,反而觉得《团长》的文戏也是一大看点,“这种戏谑的对白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下人性真实的一面,他们在恐慌、迷茫和期待的压力下,靠斗嘴皮子去放松神经是可信的”。

  第7怪:旁白一大串

  旁白仿佛成了“康剧”的特点,《士兵突击》是许三多在说,《团长》是孟烦了在说,不停的旁白遭到了观众的诟病:“这台词,这旁白,太多了,太啰嗦了,太繁琐了,太直白了!咱能不能不用时时都描述得那么彻底?咱能不能不用事事都解释得那么明白?”

  见怪不怪: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称,用旁白是导演的一种偏好:“一般旁白都是为了让叙事变得简洁,交代时空的变换,是导演的一种表达技巧,对观众来说影响不大。”

  第8怪:形象“拿来”派

  “妖孽的龙文章,像极了《加勒比海盗》中的海盗船长;孟烦了的口吻像葛优;酷哥董刀的装扮像《见龙卸甲》中的赵子龙;场面黑咕隆咚像《魔戒》;空战场面像《珍珠港》。”网友总结了《团长》中的几个“拿来主义”。

  见怪不怪:吴毅表示:“空战部分是我们请别人做的。模仿应该说谈不上吧,毕竟我们只有一架飞机,不像《珍珠港》里有那么多飞机。就算有雷同,至少也证明《团长》的制作赶上了好莱坞大片的水准,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罗媛媛)  

  链接

  《团长》背景

  《团长》第一次触及了在中缅边境抗战的中国远征军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中国大地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难之中,云南由于它特殊的地缘关系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1942年上半年,日军占领缅甸全境。为了保护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10万余中国远征军先后入缅对日作战。尽管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但因1942年5月上旬整个战局失利,中国远征军被迫开始大撤退。8月初,中国远征军分别撤到印度和滇西,其时共剩4万余人。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

  《团长》就是讲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撤退期间的故事。

  《团长》流行语

  《团长》的热播引起网友疯狂跟帖,贴吧中很多网友大晒台词,认为以下对白将会成为2009年网络新流行语:

  1.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

  2.传令兵!三米以内!你立马给我到一个耳刮子就能抽到的距离!

  3.跟你们一伙,还不如跟耗子认亲戚。

  4.就算身上只剩下一条裤衩,那也是中国的裤衩!

  5.人在枪在,打小东洋去。

  6.他虽然是牛魔王,但的确是吃草的!

  7.死了的安详,活着的茫然。

  8.一瞬间,绵羊撕碎了豺狼。

  9.决定结局的不是勇气和逻辑,而是怯懦、茫然和犹豫不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