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全真道 中京道士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3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问道下清宫系列(3)
洛阳全真道 中京道士风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翠云峰上道士塔,曾挟往日道士风。
  在金代,洛阳是中京,看似保留着一点“京”气,其实只是虚名罢了。由于战争破坏,当时的洛阳城已缩小为一座镇,城池面积还不足隋唐洛阳城的1/25。

  城市规格下降了,道教地位却提高了:全真道派异军突起,覆盖了整个洛阳城。王重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孙不二——这些后来在金庸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时都真实地在洛阳出现了……

  历史无路可走时,留下一个遗址;人类步履艰难时,产生一种宗教——全真道,就是在连年战争之后,从原有道教中脱颖而出的新教派,创制于金,兴盛于金元,延续到如今。

  而当年的洛阳,就是全真道的试验基地。

  一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

  王重阳是极端另类之人——生于公元1112年,正是北宋灭亡的前夜。他本是咸阳富户,原也想走仕途,但没走通,于是入道。

  他入道的方式很特别,一不拜师,二不入观,只说自己遇到了两位神仙,受了口传真诀,于是无师自通,从此弃家,跑进终南山中,在地下挖了一个洞穴,一屁股坐下去,就开始修炼了。

  人们路过他的洞穴,见他坐在里面认真修道,不问世事,不计春秋,都感到惊奇。更令人称奇的是,王重阳给自己的洞穴冠名“活死人墓”,给自己起个号叫“王害风”,行动更是疯疯癫癫,异于常人。

  这样过了3年,他竟然悟道了,并在陕西户县刘蒋村搭建一个茅屋,开始传道。不过,传道多年也没收到效果,这使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向东传道,才能弘扬道法,尤其洛阳翠云峰乃老子结庐炼丹之所,不到那里,怎成正果?  

  于是,他一把火烧掉茅庵,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来到洛阳。看到翠云峰上云蒸霞蔚,道教底蕴丰厚,他心中大慰,传道的信心大增,还在上清宫大殿侧壁上写下一首《题上清宫壁》:

  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

  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

  这首诗在道教史上很有名,但常人会觉得晦涩难懂。这是一首预言诗,其中隐藏着秘密:预言他到山东之后,要“捉到”的弟子是“丘谭马刘”等人。

  后来,他果然到山东收了七弟子,他们个个大名鼎鼎: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马钰、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在金庸小说中都亮过相。

  王重阳和七弟子一起用两年时间,在山东发展了数千信众,宣告了全真道的成立。

  再后来,他带领其中四弟子返回关中传道,途经开封时病逝,享年58岁,时为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

  由此看来,王重阳是在洛阳定的“全真七子”花名册。他来翠云峰不为别的,就是要把全真道七位骨干的名单向道家鼻祖老子汇报,然后再派其中几个弟子来洛阳弘扬全真道。

  那么,来洛阳传道的都是谁呢?

  二

  来的第一人是谭处端。

  谭处端原名玉,字伯玉,法名处端,号长真子。他出生4年后,北宋便灭亡了。据说此人很神奇,幼时落入井中,坐在水面上不惊不哭,就像坐在莲花上的神仙。后来遇到火,他也不害怕,似有特异功能。    

  这人长到15岁,学业小有所成,为人慷慨,喜欢饮酒。一次喝醉了,他在路边睡觉,不巧遇到风雪,冻僵了手脚,请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1167年冬,听说从洛阳那边来了一位高人,名叫王重阳,住在马钰家,能治疑难病症,便赶紧拄着拐杖前去求治。    

  原来,王重阳到山东后,被马钰邀至家中,搭建茅庵,继续修道。但从这年十月初一起,他锁庵百日,不接待外人,5日一餐,静心修道。

  谭处端来时正值严冬,寒风刺骨。适逢王重阳锁庵修道,无论他在外面再三叩头,庵门就是不开。不过,谭处端十分诚心,等到夜幕降临,他依然颤抖着在寒风中等候。

  王重阳听着庵外寒风呼呼地刮,心想门外之人怎受得了?他深感意外,也很感动,难道这是第二个“程门立雪”?

  最后,他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开了庵门。

  谭处端大喜,挟着冷风进了庵内。也是有缘,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但当谭处端问起自己的病时,王重阳并不理会,只说熄灯睡吧,你的病不要紧。

  只有一床被褥,两人只好同衾,又聊起来。不知不觉中,谭处端汗流如注,如卧热瓮之中,手足顿感畅快。次日晨起,宿疾顿除,四体轻健,行走如常人。他这才知道,昨晚大师与己同卧,已通过内功为己疗疾,不禁大为佩服,当即匍匐在地,要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授他四字秘诀,取了法名处端,号“长真子”。    

  后来,谭处端同马钰、丘处机、刘处玄一起,护送师父返回关中传道,不料王重阳在开封羽化。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谭处端与刘处玄一同来到洛阳,各住一庙,分而修道。

  刘处玄居洛阳土地庙,谭处端居洛阳朝元宫。

  朝元宫位于洛河南岸,向北涉河可登翠云峰。为了追寻老子遗迹,也为了磨炼意志,谭处端每日往返翠云峰,甘愿一路行乞。一次,他经过寺院时向人乞食,不料被打掉两颗门牙。围观的人见了,都为他打抱不平,他却笑着向众人施了一礼,然后把打掉的牙齿捡起,和着鲜血咽下肚去。大家见此,知道他修道已到一定境界,纷纷拜他为师。

  谭处端在洛阳传道多年,其间虽有外出,但事后必返洛阳,最终在洛阳病逝,享年62岁,被元世祖封为“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他的功绩是在洛阳创立了全真道南无派。    

  三

  刘处玄号“长生子”,师从王重阳,夙愿修道,誓不婚娶,憎恶荣华富贵。  

  他来洛阳传道,居住在土地庙。此庙在洛阳城北,离下清宫不远,但市井喧闹,环境不好。后来,他迁居洛阳城东北的云溪观,此观为北宋初年所建,坐西向东,凿崖为洞,排列数孔,青砖箍成。 

  刘处玄在洛阳传道,为洛阳留下一个地名——三井洞。这个地名今天在瀍河回族区仍然沿用着。说起来,这里有个故事:刘处玄在云溪观修道,招来不少洛阳弟子。大家想为师父扩大居室,便合力凿崖。不料,一天正凿着,忽然听到“咕咚”一声,洞壁被凿穿了,露出一个黑洞,却是一口古井,里面有水,闪着波光。

  众人见了,都感惊讶,刘处玄却笑道:“不奇!离此不远处还有二井,乃我宿生修炼之所也。”众弟子一看,都是黄土,哪有水井?他们试探着继续开凿,果然又打通二井。

  此事蹊跷,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来看的人络绎不绝,云溪观从此便被唤作三井洞了。据说刘处玄在三井洞修炼时,能在肚皮上烤饼,真阳充足,境界很高。有一年,有人诬告他杀人,洛阳县令便下令逮捕他。他在狱中呆了百日,真凶自首,他就被释放了。别人替他鸣不平,他却不喜不怨,平静如常。

  他对道教的贡献,是在洛阳开创了全真道随山派。史载他死的时候,枕着胳膊,十分从容,享年56岁。此后,云溪观又名长生万寿宫,以示对他的纪念。

  四

  孙不二的名字很另类,一看便知不是原名。

  孙不二是女子,原名孙渊贞,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传说其母梦见六鹤舞于庭中,其中一只飞入怀中,随后怀孕生下此女。

  孙渊贞长大后嫁给马钰,育有3子,夫妻相谐,日子美满。谁知她49岁那年,马家发生了变化。王重阳来了,并在家中长住,不断说服他们夫妻入道。起初他们不想拜师,直到19岁的丘处机、44岁的谭处端都来了,他们才先后入了道。

  王重阳给孙渊贞取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夏,已修炼7年的孙不二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一路乞食,西行入关。她先参拜了当年师父王重阳的遗踪胜迹,后径直向东来到洛阳,住在瀍河西岸的风仙姑洞。

  风仙姑洞为北宋时创建,具体位置在云溪观的北边,当时住着一位风仙姑,洛阳人俗称“小二娘”。此人靠要饭度日,满脸污秽,整日说一句话:“油尽灯干灯自灭,随风却见剔灯人。”无人解其意。

  孙不二却一下子听懂了。她一到风仙姑洞,便和风仙姑言谈投机、心意相通,遂拜风仙姑为师,参学修炼。

  那风仙姑实乃高人,她等待的就是孙不二这位“剔灯人”,所以相处数月后,风仙姑便走了。自此,孙不二独栖此洞,修炼不到一年,便获得真功。洛阳城内的善男信女都跑来听她演道说经,一时门庭若市。

  孙不二在洛阳的功绩,是在风仙姑洞开创了全真道清静派。史载她去世之前,召集众弟子交代后事,写了一阕词,又把自己的著作《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和《女功内丹》交给随侍弟子。一切都交待过了,她对弟子说:“师尊有约,各赴瑶池,仙期至矣。”于是沐浴更衣,准备羽化。随后像是又想起了什么,问:“天气早晚?”随侍弟子回答:“将午矣!”孙不二听后,端坐而死,颜色如生,表情平静,享年64岁。  

  如今,人们在瀍河回族区还能听到一个传说:相传孙不二羽化时,出了风仙姑洞,化作白气一道,朝东北方向去了。到明嘉靖年间,洛阳人在她修炼的原址上建“三井洞”窟,坐西朝东,面对瀍河。窟高、宽、深均为3丈,青砖箍成,窟顶穿凿三个洞眼,一大两小,直通上天,日光可照洞中——这与上面提到的“三井洞”来历有所不同,当为民间的又一个版本。

  另外,王重阳的另一弟子丘处机,也曾慕名来朝上清宫、下清宫。

  这些全真道的高人虽没住进洛阳“两宫”,但他们在此传道,使全真道的南无派、随山派、清静派在洛阳应运而生,功绩卓著。全真道共有7派,竟有3派源于洛阳,足见洛阳道教底蕴深厚,难怪洛阳“两宫”都奉行全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