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探微宫观制
分说下清宫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问道下清宫系列(4)
探微宫观制
分说下清宫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走过一段甬道,人便会觉得离尘世远了。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由此揭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帘幕。今天我们涉及的道教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点。

  到了元朝,上清宫的地位变低,成了子孙庙。下清宫的地位更低,建筑规模更小,仅有3个小道院,但从这些有限的建筑构件上,也还能够看出道观的基本形制。

  对于道士们来说,道观是一个栖息修炼之所;而对我们这些俗人来说,道观不过是一种情绪。平时,每当我来到一处道观,便顿生旷达之心,有了逍遥之意,仿佛进入一种青色弥漫的意境。如今,我站在下清宫山门前,感觉到的是这座宫观的衰微气息,那是一种繁华后的疲惫,是一种站在灯火阑珊处的惆怅和失意。

  听这里的道长说,在隋唐以及宋、金交叉统治时期,这里的道观都有皇帝光顾。即使在金世宗后的一段时间,上清宫也还是全国道教的十方丛林,下清宫亦属其重要组成部分,来这里传道的都是大师和名人。

  可是到了元朝,上清宫已降为子孙庙,不再享受国家级待遇,与上清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下清宫,处境更可怜,几成一片荒地,如今留下的建筑,不过是些明朝时期的家底。

  一

  但即使从这些“小建筑”上,也还可看出道教宫观与天地人文相谐的建设理念。天人合一,妙造自然,这是道家历来追求的境界。如今虽然繁华远去,毕竟还有道观留存,就让我们走进下清宫,看看她的文化肌理。

  首先是山门。

  山门是佛教、道教建筑不可或缺的构件。出家人远离世俗,走向深山,他们的栖息地必须有山门。山门一立,分界俨然,山门以外是俗界,任你灯红酒绿,车马声喧;山门以内是净地,青灯古经,伴着出家人研磨修炼。

  由此看来,山门是一道门槛,一旦迈过这门槛住进来,你便是一个和尚,或是一个道士了。

  山门后是甬道,顺着甬道走过去,便可看见这里的核心建筑——混元洞。

  有人会问:道教建筑中,明明是些房子或高大宫殿,为什么偏偏要叫什么“洞”?我也是这样问道长的,道长答:过去祖师修炼,为了避开人群,一般都到山里找个天然洞穴,不能去深山的,也要在僻静处挖一洞穴。于是,后来的宫观建筑中便有了“洞”的名称,福地洞天中的“洞天”,也是这样来的。

  而这个混元洞内,敬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之所以叫混元洞,是因为宋真宗封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那么,什么是“混元”?解释有3层意思:第一,上古时候,人们对宇宙有“盖天”、“混元”两大认识论。其中“混元”表示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这个“混”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意思,而是表示有序的混化运动。

  第二,老子本人对“混元”一词也有解读。他认为混元是理,是道,是天地之大道。所谓大,既包含宇宙的运化规律,又隐隐浮现世态人心。总之,“混元”是包罗万象的,是合乎自然的最高境界的“道”。

  第三,道教中有混元派,此派继承了老子的“混元”学说, 在湖北有许多道教徒。

  看看,道教文化厉害吧?仅一个混元洞,就藏着这么多学问。

  再看西边的文昌殿,乖乖!简直令人吃惊:殿内挂满了黄牌牌和红牌牌,整面北山墙都被占满了,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走近一看,原来都是些学生的名字,有男生,也有女生,有读小学的,也有读初中的,但更多的是高三学生。这些学生的名字何以和神像摆在一起?

  见东边走来一个道士,我便迎上去问。

  

  原来,道教敬奉的诸神中,文昌帝君是管科举考试的,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而在洛阳的民间传说中,下清宫的文昌帝君最灵验,说话最算数。只要来这里报上学生姓名,注明其所在学校班级,说明学生想报考的学校,然后制成牌子悬于北壁,燃香祈拜,将来就会实现愿望。

  我站在那里看,只见文昌帝君神像表情和蔼,也很严肃,和高考时的监考老师表情差不多。他身旁还有两尊神像,大约是他的助手,手中各拿一个木牌,分别写着“魁星阅卷”和“魁武点状元”,给人的感觉是在下发大学录取通知书。

  道士说,这纯属民间习俗,并非什么迷信,香客们喜欢,就是个需求,多少年就这样过来了。家长把考生的姓名写在黄牌子上,将来考中了,就把黄牌子换成红牌子。其间道士还要主持个简单仪式,当事人也要表示诚意,给道观施舍些香火钱。我看了一下,上百个牌牌中,大部分已经“变红”了,没有“变红”的,多是低年级学生,有的才读小学二年级,就早早来这里报到了。

  这个现象看上去很有趣,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鼓励。文昌帝君等于一位心理咨询师,他的威信和“灵验”程度,令学生和家长感到信服。于是,一个要许愿,一个要保佑,人神之间以相互承诺的方式,向应试教育表明了期待,同时也是一种诘问,让人想想就会觉得高考的压力无处不在。

  出了文昌殿,来看药王殿。

  药王指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陕西耀县人,活了100多岁,医术高明,对后世影响很大。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他本来就是隐居炼丹的道士,炼丹之余为百姓治病,成道后被封为妙应真人,百姓感念其恩,尊为药王。

  但是,正史上并不见他是道士的记载,只说他喜欢隐居,厌恶做官。所以,他似乎只是喜欢道教而已,或为散淡江湖、悬壶济世的潇洒人士,但确实懂得道教。一次卢照邻问他:“名医能治愈疑难疾病,是什么原因呢?”他回答:“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天道之气,和顺为雨,愤怒起来,化为大风;凝结之时,或霜或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就是天道规律。相对应于人,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则成瘤,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由此看来,道教供奉他是有道理的,谁让人家把道家学说理解透了呢!我看了看,药王殿有副对联,对仗很工整,但内容像广告:“一粒仙丹照日月,万年妙药济生民。”据附近村民说,不时有人来药王殿求药,治疗一些小病症,尤其腰疼和腿疼病,来拜拜就能减轻许多。我有些不信,问到底灵不灵,他们都哈哈大笑,说你信了就灵,不信就不灵,这等于没有回答。显然,来药王殿求药治病多半属于心理治疗,病症减轻就觉得灵验,也是出于对神仙的敬畏吧。

  

  道院里有一棵桂花树,说是已有千年,围观的人都怀疑,悄悄说“不像,最多有两百年”,但我不计较这些,只要是桂花树便好。因为,我知道道士喜欢桂花,如果秋天你去武当山,就会看见那里有很多桂花树。但下清宫除了桂花树,还有牡丹花,道士说这牡丹是武则天亲植的,王城公园里的牡丹也是从这里引过去的。我看了看,这里的牡丹确实露着老根,有些年头了。

  紧挨药王殿的是圣母殿,门口贴有对联,上联是“送子送孙送福禄”,下联是“降文降武降吉祥”。不用说,这是专管“计划生育”的神了。进去一看,果然神案右侧有好多娃娃,有泥捏的,也有瓷的,盛了3篮,地上还有一大堆。看来,这里的“生育指标”够多的。

  很多地方都有一个风俗,就是到圣母殿“起娃娃”。想生孩子的妇女可以亲自来,也可以让家人代领。娃娃分男分女,大小和模样都差不多,不过男娃两腿间多出一点点泥巴而已。想生男就拿男娃娃,想生女就拿女娃娃,若想生双胞胎,那就两个都拿。

  待到怀上了,自然要来报喜,上上香,让圣母照看保胎。生产后,全家高兴,马上来“还娃娃”:原来拿走一个娃娃的,要还一篮子;原来拿走两个的,要还得更多些。总之,你自己幸福了,也得替那些没怀上娃娃的着想,继续准备“生育指标”,让人家和自己一样幸福。

  道教中的圣母有12个之多,分工各不相同。其中有个顺天圣母,专门救助难产妇女。这使我想起一句哲语:人世间的一切,皆为繁衍而来。从植物到动物,从国家到种族,无不如此。难怪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抓住了繁衍,也就抓住了自然,算是抓住了根本。

  那边还有个财神殿。凡庙宇都有这种殿,不过为迎合游人想发财的心理,所以我就不看了,倒是俭省了笔墨。而西道院是不能不去的,那里正在做斋饭,已经飘出了香味。过去一看,一大锅面条快煮好了,几位香客也在帮厨。原来,这天恰是农历十五,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下清宫要舍斋饭,让老香客吃上一顿。

  这便看出道教的人间烟火味了。

  其实道教确实有趣,既与尘世保持着一定距离,但又不离尘世太远。譬如这道观的形制,既体现了天人合一,又要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又譬如下清宫这么小的道院,也修了一段甬道,不过十几米,但人走过去便会觉得离尘世远了,离道祖近了。道观的建制由山门、甬道、中庭以及其他道院等51个构件组成,下清宫虽缺失部分构件,但基本也是这样布局。

  东道院里有道士宿舍,我不便前去打扰,就不介绍了。总之,这些建筑在起承转合之间,便有山有水,有竹林,有花木,体现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其景致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自然山水与建筑景观相结合的风格。

  小小的下清宫,还不忘在甬道北端修个小拱桥,名曰聚仙桥,桥下有水,水中有鱼。东边有月亮门,门边植翠竹,虽然不多,却是风景。

  还有一些表达道家思想的雕刻,如表达吉祥如意的有蝙蝠金鱼,表达自然的有花木山川,表达延年益寿的有日月岩石,示人友谊的有松柏灵芝。这样,道教的文化元素就从窗棂、门裙、檐头、雀替等建筑构件中渗透出来,慢慢浸染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