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军在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 | |
4年时间,用钢笔一笔一画写出30万字,出版了3本书,而且还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样的速度和成就,就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可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做到了,他笑称——其实,他是把“写东西”当成“玩”。
是吹牛,还是有天赋?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九都路的洛玻家属院,认识了这位66岁的洛玻退休职工杨军。
多年积淀,一朝爆发
杨军中专毕业后到洛阳玻璃厂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中层领导,整整干了45年。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杨军,深深了解一线工人们的酸甜苦辣,这也为他的创作积淀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源泉。可毕竟工作繁忙,他没有太多的精力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
2004年,他正式退休。
别人解甲归田,会有失落感,可杨军却如鱼得水、退而不休,他在充裕的时间里为自己“充电”,开始做长期隐藏在心中的一件事——写东西。
每天早上5点,杨军就起床,在窗前的书桌上,“沙沙沙”地用笔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我写东西很快,从来没觉得难写,觉得心里有很多东西要写。所以,我从来没觉得写作是一种负担,却感到是一种快乐。”杨军说。
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去洛浦公园锻炼,看到朝阳中的晨练老人,看到奔跑的儿童,他都会灵感一动,一首小诗就迅速吟成……于是,小小说、散文、诗歌、知识小品、管理杂文……一篇篇作品在他笔下诞生。
不知不觉,作品越积越多,竟然写了数十万字之多。这,连他自己也没想到。
这时候,有相识的编辑约稿,听说他写了这么多东西,建议他干脆出本书,也算是对自己写作历程的一种总结。
手稿寄了3公斤,出书花了3万元
出书,不容易。首先是投稿问题,因为杨军不会用电脑,所有的稿件都是在稿纸上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现在编辑要审稿,那他就得把所有稿件都重新誊写一遍,寄给对方。
杨军不嫌烦,他伏案把所有稿件都重新抄写一遍。等到邮局寄时,一称,竟有3公斤多!
另外,众所周知,出书是需要作者自己先掏腰包的。编辑部让杨军先拿3万元的成本费,说等书卖了,再给他提成。
没问题。3万元,拿!
2008年10月,《杨军文集》上下卷、诗集《思念》正式出版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同事、朋友、亲戚都打电话祝贺。于是,杨军拿回来的书,一本也没有卖,都送给了亲戚朋友。
在别人看来,这是既动脑子,又劳民伤财的事情,可是杨军却乐在其中,“我写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多高的水平,没有多少深奥的内容,就是想把自己的一点儿思考写出来,这就达到目的了”。
他写什么,都是出于爱
“爸爸挖好一溜坑,妈妈放好一排苗;我帮小树站立好,浇上清水一瓢瓢……”
“爷爷当老牛,背着孙子床上溜;爷爷孙子玩斗牛,白头等黑头……”
“妈妈洗衣一件件,晾在绳上一大片;嘀嗒嘀嗒多委屈,眼泪一串又一串……”
如此稚嫩、纯朴的语言,你能想象这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写的吗?正是有了珍贵的童心,杨军才能写出这样可爱的诗歌。他每写好一篇儿童诗,都要先读给外孙女和孙子听,争取让他们都能听懂。耳濡目染,外孙女7岁那年,就跟着他学写诗了。
“他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从不无病呻吟。”这是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对杨军作品的评价。杨军在回忆父母的诗歌《思念》中写道:“看见人家的娘总想叫妈,见到别人的爸就想把爹来喊;无缘无故泪流满面,小孙子说:爷爷想爸妈了,我把你眼泪擦干!”就是这种朴实流畅,感情真挚的语言,却让人泪湿眼眶。
杨军成为省作协的会员后,这位66岁的老人仍然真实、谦卑地说:“我写的东西很浅薄,不值得炫耀。我就是喜欢写,喜欢这种释放内心情感、向外界表达观点的过程。”
不为名利,写真实的人生,写充满“爱”的作品——这就是杨军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