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喆
气象灾害——这个词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它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6日下午,《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颁布实施。本报请市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黄玉超,为市民详解这部法规的实施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11种灾害名登“监测榜”
相关条款:《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
专家解读:除了暴雨(雪)、雷电、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以外,《条例》将低温、高温、寒潮等与市民生活和出行息息相关的灾害也列入其中。此外,近来备受媒体和市民关注的霾,气象部门也将其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重点地段将设电子显示屏
相关条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警报、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乡镇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建立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在气象灾害易发地段设立警示牌;在城镇显著位置、人口集中居住区、学校、车站、机场、高速公路、旅游景点、重点工程所在地等场所,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设施。
专家解读:今年,我市气象部门将优化发布气象信息渠道作为重点,与《条例》精神不谋而合。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开始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枢纽、重点学校、重点社区以及重要路口和商业区设立电子显示屏,及时播报气象信息。此外,我市还将在偏远山区、灾害频发地区设立灾害发布设施,确保信息相对不畅地区的人们能及时得到灾害预警。
手机用户可免费收到预警
相关条款: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制作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后,应当及时无偿地向公众传播,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专家解读:目前,除订阅天气预报的手机用户以外,大多数手机和小灵通用户一般不会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从今年7月1日以后,所有手机和小灵通用户都将免费接收到气象部门制作的气象灾害信息,包括预警启动、警报解除、注意事项、防灾信息等多方面内容。
精准圈出灾害发生地区
相关条款:气象灾害预报、警报发布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告。
专家解读:气象灾害危险区的准确划定,可给人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身处危险区内,或在灾害发生时间内前往危险区,你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我市气象部门还将与移动运营商协商,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建立完善的小区广播系统——如果你进入灾害即将发生的地区或地段,你的手机就会收到气象部门为你精心准备的短信。
有关灾害的短信别乱发
相关条款: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通过当地媒体向社会发布,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专家解读:好心也好,无意也罢,今后,道听途说来的气象灾害信息,你可不能随意发短信告诉别人,因为这样做你将会受到处罚——根据规定,情节较轻的,将被处以至少5000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链接
河南是气象灾害频发省份之一,近年来各种灾害性天气不断出现。据统计,我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3%~5%,受灾面积为200多万公顷,涉及近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