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8版:文娱·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李瑞英 自曝青梅竹马情史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4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李瑞英 自曝青梅竹马情史
退休后想当希望小学教师
李瑞英
李瑞英的老公张宇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们熟悉的李瑞英一直是《新闻联播》里那个“刚性”形象,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但近距离接触她后,这个“刚性”形象在她不断漾开的笑容里变得柔和而丰富。工作中的她尽责、细心,还“护犊”;生活中的她单纯、率真,“你不能怀疑一切,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还是大多数”。

  一个评价:性格好、没是非、懂事  

  李瑞英不仅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的“头衔”还有很多: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组组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员主持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执行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于是总有人问她:“走到今天,是不是因为人生目标特明确?”李瑞英感到诧异,说:“没有啊,我一直都是到哪步做哪步的事。”

  李瑞英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呢?她想了想,说:“得益于我的性格吧。”

  她从小就是个乖女孩,“懂事”的评价一直伴随着她,答应人家的事也一定会办好。邻居把钥匙交给她说一会儿有人要来取个东西,多少个“一会儿”过去了,她仍然在等——“人家不来,我绝对不会走”。

  李瑞英是在江苏电视台工作3年后才回到北京的,她没有去原本该去的北京广播学院报到,脑子里一个突然的念头让她拿着自己的节目带子去了中央电视台。“我想,等我七八十岁坐在电视机前面,我的晚辈问我:‘你也是学这专业的,怎么没在中央电视台?’这多遗憾!我决定去试试”。

  直到今天,她依然对邢质斌、刘佳心存感激,“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邢质斌、刘佳看了李瑞英的带子,又向她的同班同学罗京了解了她的为人,听到的评价是:性格好、没是非、懂事。他们合力帮她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新人难免要坐冷板凳,李瑞英一年多没有得到出镜的机会。好在她没有怨言,所有分配给她的活儿她全能认真完成。终于有一天,组长出差了,副组长邢质斌排班,给了李瑞英在央视第一次出镜的机会。

  多年后,李瑞英当上了播音组组长,于是默默下决心:一定不能让新来的年轻人再受自己当初的冷遇。后来,有人说她“护犊”。一次,某位主任说上面让派个专业好的播音员去录新闻,李瑞英不高兴了:“你觉得《新闻联播》哪个人专业不好?你应该说挑一个最适合的。”后来,这位主任在大会上对李瑞英的话表示了赞赏。

  两个软肋:怕舆论误解,怕同事不和

  李瑞英有两个软肋,一怕舆论误解,二怕同事因误解不和。

  2000年前后是她对网络最恐惧的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编造沉重地压在她的心头,眼泪动不动就会夺眶而出。

  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都不想干了。我不是爱出风头的人,我没有要走到人前的愿望,每次走上舞台我都挺后悔。所以,我觉得太委屈了”。

  后来她选择去学习,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博士。读书让她悟到了很多东西,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委屈淡下去,她终于能面对并开始思考那些反面意见。“有的意见看似没道理,但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还是有自己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网上最热炒的一件事是“李瑞英否认自己是河南人”。那是她去参加《挑战主持人》节目,参赛的主持人把她当嘉宾模拟采访,问道:“你是河南人,怎么学的普通话?”李瑞英脱口而出:“虽然我的祖籍在河南,但我出生在北京,不存在要转变河南口音的问题……”节目一播出,立刻引起网民议论。

  批评的言论被四处转载,但已经成熟起来的她不再脆弱,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失误。“我不能认为自己很懂就不去做充分准备,让人在语言上挑出瑕疵;我今后要少参加活动,新闻主播要让人家议论你别的事情少一点,保持新闻的权威性;随着年龄增大,说话分量不一样,大家对你的要求也更高,我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的事就不说,以后说话要更严谨,免得别人误解。”她说。

  所幸网上并不都是批评,有人在贴吧里把她每次出镜戴的胸花都贴了出来,还评价说哪一次的最好看。这让李瑞英很感动:“我自己都没攒那么全。”

  而同事不和是最容易让她做噩梦的事。她对新来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你可以有喜欢的人,也可以有不喜欢的人,但不许互相说坏话,不许有冲突。

  做电视节目需要合作,“做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大家才能团结”。每年春节,因为照顾家在外地的同事,她都会值好几天的班;新闻频道播音员24小时的班都由她来排,而每次排班她都会让大家事先留条,说明自己哪天有事,排班时尽量考虑。

  三个法宝:心态好,爱运动,善安排

  能在40岁后依然像20岁那样以观众期望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屏幕上,李瑞英靠的是3个法宝。

生活中的李瑞英

  她的心态永远是积极的。“一个把坏事变好事的人,才是一个自主的人。”她说。刚到央视时,领导让他们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交流,有人不愿去,因为离家远,还怕去了回不来。李瑞英主动去了。去了后她发现,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可以采访,而且新闻都是直播。当时央视还没开始直播呢,这多锻炼人啊!

  她放开了干,等央视新闻直播时,她迅速找到了感觉。“如果你是一个消极的人,光觉得自己吃亏了,天天抱怨,就不可能学到东西。一件看似不好的事,如果积极面对,就能驾驭它”。

  运动和睡眠是她的第二大法宝。一星期三回,她坚持打了7年羽毛球。后来工作忙了,她就改打网球。天气好时,她会走路上班,40分钟走下来,神清气爽。播音员经常值夜班,很多人得靠服安定才能入睡,李瑞英则不用:“再大的事也不能影响我睡觉,我睡眠质量特好,从来没有失眠过。”对于播音员来说,能睡好觉就是工作的本钱。

  第三个法宝是善于安排时间。“凡是非干不可的事,赶早不赶晚,对已经安排的事,我不会推掉再答应新的事。如果这一天没班,我就把比较扎堆儿的事安排在一起集中办;外面的活动基本不参加;一些杂事则安排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是个办事让人放心的人,用人原则上也一定是办事能让我放心的”。

  青梅竹马一家亲

  李瑞英提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说“我们家那人”。“她家那人”和她是一个院儿长大的,从小因为两家住得近,就分到一个学习小组,平时一起学习,放假一块玩儿,考试不是她第一就是他第一。后来,他上了北大,她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大学期间,他们互相通信。大学毕业,他到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她则分到了南京。正失落的时候,他妈妈带着他去她家里安抚她:“你先去,将来他从社科院毕业了也去南京,挺好的!假期让他去南京看你。我家4个儿子,你在南京落户了,我就跟着你们去南京。”

  两人的事就这样被老太太挑明了。果然,他每个假期都去南京看她,两人一起去附近游玩,他甚至和她江苏电视台的同事都成了朋友,用她的话说就是“特拿自己不当外人”。她从南京回到北京的第二年,他们结婚了。

  “我挺受我们家那人影响的,我家书特多,几面墙都是书架。他老说,你能把这些书的1/3看完就是有学问的人了。”她忙起来顾不上看书时,他就说:“我对你没别的意见,就觉得你应该坐下来看看书,读书跟不读书是不一样的。”督促就是压力,让她觉得每天不看点什么心里就挺空的。“我能在这个环境中不那么浮躁,跟他是有关系的。”李瑞英说。

  他太爱看书了,有时候窝在家里看书能一个星期都不出门。刚结婚那会儿,李瑞英住婆婆家,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家里的事基本都是李瑞英在张罗。他一看书,她就说:“有事别跟他商量了,我作主了。”找保姆,给保姆联系上夜校,招呼人换煤气……风风火火跑进跑出,以至周围邻居都以为李瑞英是女儿,“她家那人”是女婿。

  后来婆婆去世了,李瑞英和丈夫没时间管孩子,又一起搬到了李瑞英的父母家。这下可好,人家又说“她家那人”比儿子还像儿子。经常有同学问她:“老看见你们家那人自己带着你爸你妈你儿子出来吃饭,怎么看不见你啊?”她说:“我周末得上班啊!”

  没有计较,没有指责,一切都那么自然。婚姻把彼此变成了亲人,他们互相全盘了解也全盘理解。

  “酷”教育造就酷儿子

  说起儿子,李瑞英的眼里是有节制的喜悦和温情。

  儿子特立独行,填表填“家庭社会关系”一栏时,不填妈妈只填爸爸。李瑞英担心地说:“人家会以为你是单亲家庭的。”儿子摇头:“不会,不要紧。”开家长会,他也基本上不让妈妈去。后来李瑞英从老师那里得知,儿子是怕同学以特殊的眼光看他。上初一的第一天,他一进教室就听同学说班里谁谁的妈妈是李瑞英,他就特别严肃地说:“以后不许提我妈妈,我是我,她是她。”

  李瑞英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在儿子小时候带他去麦当劳,有人要找她签名,儿子很诧异地问她:“你又不是明星,找你签什么名啊?”她反问道:“那你觉得谁是明星啊?”儿子回答:“姚明和周杰伦差不多。”李瑞英立刻说:“那他是认错人了。”后来一家人坐飞机出去玩儿,只要有人过来要签名,李瑞英都赶紧摆手。实在有人执意要求签名,她就背地里跟人解释:下飞机拿行李时再说。

  也许正是她的低调给了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上初一是跳级的,以非常好的成绩上了北京八中。儿子中考前李瑞英带队去西藏讲课,一往家打电话,爷俩儿正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李瑞英急了:“是世界杯重要还是中考重要?”爷俩儿异口同声:“当然是世界杯重要啦!”结果,儿子中考差几分没到八中分数线,收到的是三十五中的录取通知书。

  八中校长觉得可惜,就给他打电话说:“我们研究了,你是跳级的,可以按少年班分数线走。”他回答:“不用特殊照顾,我接到哪个学校的通知书就去哪个学校。”

  从小到大,李瑞英好像都不把儿子当小孩看,什么“妈妈抱抱”之类的双音节词她从来不说,两口子的教育都是“你是男子汉”。丈夫在美国工作时,李瑞英带孩子出去玩儿,每次她都说:“我可不认路啊,拐弯的地方你可记好!”结果儿子走到哪里都死死记路,按他的指示准能回到家。

  有时候儿子买的玩具特沉,李瑞英却从不帮忙,对儿子说:“你自己买的就得自己提着,谁让你是男子汉呢!”儿子非常自豪地提着一堆东西,一边指路一边走,“他觉得妈妈挺傻,智商绝对不如他和他爸爸”。

  今年儿子面临高考,李瑞英对儿子说:“这个世界干什么工作都能得到快乐,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要读到博士,你只要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就好。”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瑞英都过得非常单纯,这种单纯让她幸福。有时她会想退休以后的事,“我最大的愿望是老了后有朋友开个咖啡馆,我们能喝茶、聊天、看书、晒太阳。我还有个愿望是老了后到希望小学当个教师,教孩子们念念课文读读书。我一直觉得当老师是积德的事,哪怕你有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有所触动都是好的”。

  (综合中新网、《天天新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