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6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桓王执政与诸侯乱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4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天子驾六与东周文化(3)
桓王执政与诸侯乱象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上篇说到周平王死后,不葬邙山,埋骨城中,市27中的天子墓疑为他的墓。

  周平王既死,他的孙子姬林接班,是为周桓王,即东周第二任天子。桓王的政绩还不如平王,他率王师与郑国作战,结果被射中肩膀,落荒而逃,大败而归,颜面尽失。

  从周桓王开始,天子权威一落千丈,诸侯逞强,乱象加剧。  

  对考古人员来说,能到洛阳捞一个考古项目,那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洛阳的地下,确实有一个无形的古代博物馆。外地专家曾不无艳羡地说,洛阳到处有宝贝,随便在什么地方盖楼,挖地基时都能挖到文物和遗址。

  但外地专家又说,正因为洛阳宝贝多,所以洛阳人不当一回事。很多的遗址、文物,若在沿海城市(古为荒蛮之地,很少有古遗存)出土了,必被当成祖宗一般供奉起来,但在洛阳,就不见得。

  这一次,我到市27中看天子墓,真切体味到这一点。

  原来,2001年发掘出来的“亞”字形天子墓,连同那颇有气势的4条墓道及拥有积石积炭结构的墓室,都在当时挖土机的轰鸣声中,永远地从这里消失了。

  近日,我来到这里,经家属院看门老翁的同意,由一位姓李的老太太带路,来到天子墓所在之处。她淡然地指了指地面,意思是说:都在地下了,已经回填了。我看到一栋7层家属楼正压在天子墓遗址之上,就用相机拍了下来——哪里还有天子墓?两座车马坑也不见了。

  这时我耳边分明响起一位考古专家的话:我坚信这里是平王墓,这个结果值得期待!

  但分明又有一声叹息:即便是天子墓,又怎么恢复呢! 

  这声叹息,不是来自地下的天子,就是来自地上的我们……

  ①周桓王上台的时候,诸侯国都“吃胖”了,动不动就打架斗殴,有的竟敢向天子伸拳头

  周平王死后,他的孙子姬林接了班,是为周桓王。

  这一年是公元前720年,当时的东周王朝控制的地盘还不小,河南大部,包括今天的小麦主产区温县,都在周王室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时的诸侯国都“吃胖”了,动不动就打架斗殴,有的竟敢向天子伸拳头。这一年的夏天,第一个向“周老大”叫板的人便来了——他不是别人,正是春秋初期的“小霸王”郑庄公。

  大家对这个人应该不陌生,“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他说的。此言是名言,此人也是名人。在娘胎里时,他就不是省油的灯,史载他的母亲很不喜欢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在母亲睡着的时候自己爬出来的,这既不礼貌,也不孝顺。结果,他母亲给他起名寤生,以示厌恶。

  此事还被《左传》煞有介事地写进了正史,名曰《郑伯克段于鄢》,但我每每读到这篇文章,就会质疑:他母亲在睡梦中能生下他吗?说破天我也不信!你想想,人睡着了可能会尿炕,怎么可能会生孩子?除非这孩子只有绿豆般大小。

  这且不谈,只说这寤生长大之后,接了他老爸郑武公的班,当上了郑国的国君。他很好战,不断蚕食周边其他诸侯国的土地,胆子也越来越大,最后竟开始“毛捣”周王室了。

  当时麦子黄,四野正收粮。本来郑国应该打了粮食,乖乖地向周王室“交公粮”的,但是,这家伙非但不交贡,还开了个动员会,集中郑国的“民工”到东周王畿之地,把温县一带成熟的麦子全割了。到了7月,他又到今白马寺之东田野上,把成周城周边的秋粮抢走了!

  这不是儿子打老子嘛!是可忍,孰不可忍。周桓王气坏了:出兵,打你个龟孙!血气方刚的周桓王准备教训一下郑庄公,但被大臣劝止了。他冷静下来想了想,周王室眼下确实“肾亏”,身体很虚弱,犯不着跟这个吃了“伟哥”的健硕诸侯去打架。

  周桓王暂时忍了下来。

  可是这一年的冬天,周天子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只好去跟宋国、卫国、鲁国借,宋国、卫国、鲁国都拿出了粮食,最后借到郑国头上,郑庄公也弄了点儿粮食来救济天子。

  这家伙真可恶!其他诸侯都不理解:既然还要借粮食给天子,当初何必去抢呢?郑庄公却说:“抢归抢,借归借,这君臣名分还是要维护的。毕竟周天子是老大,你看天子一说要借粮,宋国、卫国、鲁国不都乖乖给了吗?可见周天子这块招牌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他的手下也不理解,埋怨他:“那还不如当初不抢天子的粮呢,现在这事儿弄得多僵呀!”郑庄公不以为然:“狗屁!抢天子的粮食是向天子示威,谁让他姬林一上台就撤了我的职呢?哼!他当时虽撤了我的职,可我在郑国经营多年,照样能召集人马去抢他的粮!”

  他想了一下又说:“不过,天子这块招牌还得利用。我国如果今后出兵,要向别国借道、借兵,仅以咱郑国的身份,人家肯定不答应。若说这是‘周老大’的要求,别人就不好拒绝了。而且,借老周的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哪个诸侯敢拒绝,我就以天子的名义打他个鳖孙!”

  你看,原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从他这里发明的!几年后,他主动来到洛阳,想和周桓王重归于好,利用一下天子的招牌,不料热脸贴冷屁股,碰了一鼻子灰。

  ②郑庄公差点被桓王的话噎死!这次来洛阳,他一点儿便宜没占着,还被羞辱了一番

  在郑国通往洛邑的大道烟尘里,早有人看见了郑庄公,前来报告周桓王:郑庄公那小子来洛阳给您请罪了!

  他哪里是来请罪!他这次来是因为要进攻宋国,想征得周王室的同意,拉大旗作虎皮呢。这时,周桓王正为他上次抢麦子的事儿生气,看见郑庄公站在下面,还带来几车“新郑大枣”,就没好气地问:“郑国的农业生产怎么样啊?” 郑庄公赶紧回答:“托您的福,今年是个丰收年。” 桓王讥讽道:“丰收了?那好呀!那就不用抢别人的粮食了,明年我京畿的粮食成熟了,也可以自己留着喝粥了!”

  郑庄公想告宋国的状,提请去征伐宋国,但桓王根本没给他“谈正事”的机会,只送他了几车秕糠,作为“礼尚往来”的回赠,并拿抢麦子的事儿挖苦他:“谢谢你送来这些贡品,但我没值钱的东西给你,粮食都被毛贼偷抢去了,仅余一点秕糠,权作礼品回馈你!”

  郑庄公差点儿被这话噎死!这次来洛阳,他一点儿便宜没占着,还被羞辱了一番。但郑庄公这人就是鬼,离开洛阳时,他到城边买了些丝绸,分盖在几辆车上。外人看了就会想:好家伙,天子赠给他这么多丝绸呀!于是他一路宣传,一路炫耀,说他受到天子礼遇,天子还让他主持公道,去讨伐宋国呢。

  那时没有报纸、电视,搞宣传只凭一张嘴,郑庄公一路走一路吹,靠自己制造的“舆论”,一步步说服了鲁国、齐国等一干诸侯,多国军队结盟,向宋国杀奔而来。于是,春秋乱象开始,诸侯争斗不休。

  当时宋国的一把手是宋殇公,你一看这谥号,就知道他离死不远了——殇者,未成年便死也。要坏事喽!他一见大军袭来,心中害怕,但还算聪明,采用了“围郑救宋”之计,联合邻近的蔡国、卫国,悄悄抄了郑庄公的后路。守老巢的郑军很顽强,拼死守城。宋军见攻不下来,赶紧调头回去解老家之围,哪曾想路过戴国国境时,戴国死活不肯借路。于是,宋、卫、蔡、戴四路人马厮打在一起,乱作一团,好不热闹!

  这消息传到洛阳,桓王听了,内心不是滋味儿:乱套了!乱套了!天下没有秩序,自己也没有权威了。这正如老爹年迈了,孩儿们要开打,任老爹吹胡子瞪眼,孩儿们根本不听,照样打架——周桓王好没面子也。他妈的!自己的祖上当政,都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怎么轮到自己执政,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但那边激战正酣,谁管你周天子上火着急?郑庄公高歌猛进,一路杀过宋国,杀死不少人,抢了不少东西。最后,他杀牛宰羊,犒劳三军,齐、鲁两国的将士也来会餐,并结下生死同盟,郑庄公做盟主,齐、鲁两国都听从郑老大的号令,没事时友好往来,遇事时相互照应——诸侯之间开始结盟了。

  ③桓王忍痛奔逃,率军逃出重围,虽最后回到洛阳,仍坐天子位,但这一战王师大败,从此难“王”,天子威信一落千丈

  俗话说,“春秋无义战”。谁的胳膊粗,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你的拳头小,你的国力弱,打死你该你倒霉!这种局面,桓王看了自然很气愤。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试图大张王权,行使天子予夺征伐的权力,于是统领王师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大张旗鼓讨伐郑国,要收拾郑庄公这小子。

  两军剑拔弩张,在今天的商丘长葛对峙起来。

  这一仗至关重要:若周桓王胜,就有可能重树天子权威;若郑庄公胜,则周天子颜面尽失——跟着桓王出征的陈国、蔡国、虢国、卫国虽是盟军,也是军情观察使,同时也是胜负见证人。

  当时桓王的“王师”分三个军阵布列。他有点性急,想一下子冲过去打败郑庄公,但郑庄公让战车前冲,步卒随后,就像现代战争中用坦克掩护士兵突击一样,而且他鬼得狠,先打最弱的陈国军队,结果蔡、卫两国军队一见陈军大败,害怕了,仓皇退出了战场。

  剩下的桓王一部,承受了全部压力。郑庄公集中兵力,合击王师,王师大败,桓王赶紧撤退,不料郑国战将祝聃一箭射来,正中桓王肩膀。这一箭像射在桓王心上一样,因为自周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天子受此大辱呢。

  桓王忍痛奔逃,勉强逃出重围,最后虽回到洛阳,仍坐在天子龙椅上,但这一仗王师大败,从此难“王”了!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诸侯也都看不起他了。最要命的是,此战开了诸侯挑战天子的危险先例,郑庄公由此声威大振,作了其他诸侯的榜样。

  于是,春秋初期,郑国成了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周围的国家都来巴结他,而不再巴结周天子。连原先和郑国有仇的宋国、卫国、陈国也来求和。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又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小霸王”。

  但显然诸侯争霸的大戏还没有上演,郑庄公最终也没能位列“春秋五霸”——直到公元前697年周桓王死,各国诸侯的争霸才正式拉开大幕。这些小小的诸侯竟敢像天子那样,乘“驾六”出来溜达;楚国的国君竟然跑到洛阳城边,问天子的“鼎”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