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龙门石窟出现了一幕“奇观”: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围住,她的轮椅像接力棒一样在游客手中“传递”,每个游客都以推老人一程为荣;到了奉先寺下面,几名青年志愿者把老人的轮椅抬到卢舍那大佛前,老人心疼得不得了;到了大佛前,老人又像众星捧月一样被游客团团围住,大家争着和她合影留念,而老人笑吟吟地来者不拒……
什么样的老人竟有如此号召力?她,就是东方歌舞团前团长、歌唱家王昆。
首次来洛 “不虚此行”
这是王昆老师第一次来洛,她是为了给爱徒程琳的演唱会“助阵”。
在龙门石窟,当她得知开凿的工匠大多没有留下姓名时,感慨道:“当年开凿这些石窟的人,都是大艺术家!”在卢舍那大佛前,王昆久久停留,口中喃喃地说:“这次来洛阳,真是不虚此行……”
在洛阳国花园,她一次次让轮椅停下,或在园子中与牡丹合影,或在长凳上安坐,静静欣赏牡丹的姿容,并赞叹道:“太美了!”
忠厚长者 如沐春风
走近王昆,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王昆关切得如自家孩子;对洛阳的陪同人员,她一再说“不要耽误了你们的工作”;对要求合影的群众,她来者不拒;对抬她的志愿者,她内疚地一再道歉和致谢。中午吃完饭,看到桌上饭菜还剩了不少,她关切地对记者说:“你家近,打包带回去吧……”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歌舞明星“耍大牌”,对此王昆则笑着说:“我出身农民,14岁就参加八路军,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歌唱,是人民养育了我,我给谁去‘耍大牌’呢?”
艺术情怀 老而弥坚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熟悉的旋律让人难忘,而歌剧《白毛女》的首唱者就是王昆,她也被称为“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她笑着说:“我很小就喜欢唱河北老家的梆子、小调。参军后,我们才开始正式把这些民间小调搬到舞台上。尤其是进入鲁艺后,出演《白毛女》中的喜儿才彻底改变了我的艺术人生。”
“霹雳一声震乾坤……”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农友歌》,原唱者也是王昆。“当初听这首歌的时候,还以为您是湖南人。”记者笑着说。王昆也笑了:“那是和人家学的,特意找了一位湖南的同志教我说湖南话。我是河北唐县人,所以我是在晋察冀边区参军的。”
主持东方歌舞团的工作后,王昆在学习外国民族歌舞的基础上,还要求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坚持民族特色并发扬光大。远征、郑绪岚、朱明瑛、郭蓉、陈俊华等都出自她的门下,并一直秉承着民族风格。
栽培后生 甘当伯乐
王昆一向被乐坛称为“女伯乐”,尤其是在东方歌舞团担任领导期间,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幼苗。
王昆回忆说,程琳11岁进入海政文工团,却因为演唱流行歌曲被原单位禁止唱歌,“还经常接受批斗”。当时,王昆代表东方歌舞团张开怀抱,以“代培”的形式接纳了程琳,程琳终于又能登台了。
面对过早成名的程琳,王昆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把周恩来总理当年送给我的话也送给你:不要跟着别人走,要走出自己的路。”
王昆生于1925年,但她爱说自己85岁了。老当益壮的她表示,她还希望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举行一次“师生巡回演唱会”,并希望能有机会来洛阳演出。
王昆说:“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最大的快乐就是登上舞台,为我深爱的人民歌唱。”
(本报记者 李英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