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老哥俩谈得多投机。 | |
13日傍晚,我走进老城区农校街25号一个僻静的小院。
石桌石凳旁,一群刚放学的小学生簇拥着一位老者。只见小巧的剪子上下舞动,不一会儿,一朵娇艳的“牡丹花”就在老者的指间“绽放”了。
孩子们发出了一阵阵惊呼声,对眼前这位老爷爷愈加崇拜——“再剪一个,再剪一个,我们也要学!”
一双双小手开始折纸、刻剪,比写家庭作业还要认真。老人说,你们要好好学,当一名洛阳人可不能不会剪牡丹花呀!
剪纸牡丹并不难学
老人名叫赵竞生,今年70岁。
环顾斗室,四面墙壁上不是泼墨牡丹,就是玲珑剔透、花团锦簇的剪纸牡丹。
就连给我们递上的一张名片也充满了“剪纸味”:小小纸片上,左边是一幅《老俩逛新区》,右边是一方《金猪送宝》,两幅剪纸作品小巧玲珑,相得益彰,凸显了这位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民间艺术学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剪纸学会会长的“妙趣横生”。
“牡丹花会已经举办了27届,今年又正好赶上世界邮展。3月底我就琢磨着要多剪几幅牡丹花,还抽空创作了一幅牡丹仙子翩翩飞向世界邮展会徽的作品。这几天,附近小学的孩子缠着让我教他们剪牡丹,如今的娃子都聪明,一教就会。”
“其实,剪纸牡丹并不难学!”当了一辈子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赵竞生,用他那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剪牡丹,你就要先仔细观察牡丹,搞清楚它和别的花在花瓣、叶子上的区别。然后,取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对折后在折线边沿画上牡丹的花瓣、花叶。接下来用刻刀或剪刀沿画好的线条镂剪出牡丹图案。待这张纸打开后,就是一朵剪纸牡丹了。
赵竞生说,剪纸是标准的“事半功倍”活儿。“把纸对折三下,出来的就是四朵牡丹;反复对折,出来的就是一团牡丹。如果技艺娴熟了,还可以‘锦上添花’,在牡丹花旁剪刻出美观的锯齿纹、添加上活泼的幸福鸟……”
一番“现身说法”结束,我也跃跃欲试了。
沉迷剪纸不思归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朵传统奇葩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赵竞生说,他迷上剪纸完全是因为家庭的熏陶。
1939年,
赵竞生降生在孟津县白鹤镇的一户普通农家。孩童时期,受身为民间扎纸艺人的外公的影响,年幼的赵竞生整日拿着剪刀和铅笔剪剪画画,什么花儿、叶儿、小狗、小猫,剪啥像啥。乡亲们都夸他心灵手巧长大准有出息。
后来,受叔父赵之美(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曾师从刘海粟)的点拨,中学时代的赵竞生就不时有美术作品见诸报端。1958年,考入开封艺术专科学校后,赵竞生在剪纸的天地里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时光荏苒。屈指算来,赵竞生已经在这块天地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用剪刀和刻刀创作的1000余幅散发着浓郁时代气息的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
1999年,赵竞生退休后,花在剪纸上的时间和心思更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周不摸剪刀就跟少点啥似的”。
已到古稀之年的赵竞生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剪纸不但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而且还成了治好他糖尿病、高血压的“灵丹妙药”。
“剪出一幅得意之作,我能兴奋好几天,头也不晕了,比吃药还管用!”
通过剪纸,赵竞生还结识了不少老年朋友。家住涧西区15号街坊的赵青老人今年65岁,自打迷上剪纸后,两位老人相见恨晚。赵青是洛轴退休工人,在工厂工作时就在报纸上见过赵竞生的大作,当时就很佩服,盼着能有机会与赵老师见上一面。
退休后,老哥俩靠剪纸牵线终于见了面,并在切磋技艺中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