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王室内乱与典籍外迁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4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天子驾六与东周文化(6)
王室内乱与典籍外迁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昔日周山王陵,今日森林公园。(资料图片)王子朝逃亡时不带珠宝,却带上了图书典籍。 李玉明 绘
  周山上除埋着周灵王、周悼王和周定王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周敬王。说他是重要人物,并非他有什么丰功伟业,而是因为他与王子朝“打架”,制造了东周王室最惨烈的内讧。

  他俩究竟谁是正统,谁是篡逆?至今还是一个谜。正史认为是王子朝“叛乱”,因为他把王室典籍盗走了。

  但这很可能是个冤假错案……   

  太子晋死后,他的老爸周灵王也死了

  东周王子中有两个最出名,一个是太子晋,一个是王子朝。其中的太子晋上篇已经提到,洛阳民间说古,爱拿他摆龙门阵。

  死乃悲情事,为啥老重提?原因很简单——太子晋死得美。

  人如果在年轻时死去,死相不甚难看,生命足可惋惜,容易使人怀念。太子晋就是这样,他死时才17岁,风神潇洒,又吹箫,又养鹤,具飘逸空灵之美,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美好。洛阳人说他死后升天,当了神仙,这是一种惋惜和怀念。

  在他的陵墓所在地偃师市府店镇,至今还有传说,说太子晋被他老爸废掉太子位后,得了病,气死了。究竟是什么病,病了多长时间死掉的,正史没说,这就为民间传说提供了想象空间。

  如今偃师市府店、缑氏、佛光一带流传着一种传说:太子晋被贬为庶人后,离开王城,要前往嵩山,但走到途中,就死在府店附近的山上了。

  周灵王虽然贬了太子晋,但内心还是喜欢这个儿子的,见他年纪轻轻就死了,自然很悲伤。他不忍目睹儿子死后的样子,便下令不必再运回王城。于是,太子晋就埋在偃师了。

  灵王很愧疚,认为太子晋之死与被废有关,于是饱受自责、悲伤和思念的折磨。

  近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编了个故事:太子晋没有死,而是终日骑着鹤、吹着笙,随仙人浮丘公在嵩山过着快乐的生活。太子还捎回话,让您老人家莫要挂念他。

  灵王听了不但没有释怀,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晋,日夜不安,神情恍惚,终于在公元前545年的冬天病倒了。他梦到太子晋骑着白鹤来接他,就对近臣说:“我儿来接我了,我该走了。”

  于是就死了。

  他的次子姬贵接了班,是为周景王。

  景王最喜欢小儿子王子朝,但王子朝没能成为王位继承人

  周景王上台时,周王室已是个空架子,管不了诸侯国;王室的财政也很窘困,祭祀用的器皿都得向诸侯国乞借。

  有一次,周景王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时,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晋国没有?”荀跞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的随员籍谈马上抢答:“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现在我们哪有什么器物来贡献?”

  景王不悦,就列举了晋国从始祖开始,不断接受王室赏赐的事儿,然后讥讽道:“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意思是说,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祖上经历的事情,谈论国家的典章制度时,竟然忘掉了祖先的职守。

  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但到春秋后期,就只能靠向诸侯乞借过日子,天子的威望已经不存在了。

  但这个周景王却不是平庸之辈,面对经济困难以及法制的不健全,他搞了一次改革,史称“景王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子变法,大臣中有人附和,有人拆台;他的几个儿子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景王原来立有太子,因寿夭死了。他当时还有三个儿子:姬猛、姬匄、姬朝。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姬朝,人称王子朝。这个王子朝很有眼光,他看到王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坚定地支持景王变法,景王打算把王位交给他。

  王子朝还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拥护变法的大夫宾起(宾孟) 。

  可他们的对立面,是刘献公挚、单穆公旗这些实权派,这些人很守旧,反对变法。其中,刘献公挚背后的刘氏家族长期控制着周王室,这股政治力量不同意把王位交给王子朝,而主张把王位传给姬猛。于是,传位问题就搁置起来了。

  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宋国的华氏、向氏发动叛乱,造宋元公的反。宋国离洛阳不远,但宋元公不向周王室汇报此事,而是急忙向齐、晋、曹、卫等国通报,并请求支援。华氏、向氏见多国部队来打,就向楚国求援,也不找周王室商量。

  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这让周景王感到很没面子,他很郁闷,得了心脏病。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4月,他到北山打猎,打算趁机杀掉与王子朝不睦的单穆公和刘献公,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突发心肌梗塞死掉了——他最喜欢的王子朝,没能成为合法接班人。

  当年4月22日,刘献公也死了,继承人刘狄(即刘卷)袭了其爵位。此人仇恨宾起,立即联合单穆公旗(周朝卿士)一起杀了宾起,立太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这样一来,王子朝当然不乐意,就率兵造反。一场以王室内讧引起的战争,立即在洛阳乃至周边地区开始了。

  王子朝选择了逃亡,他不带珠宝,却要带上图书典籍

  王子朝是在这年6月起兵的。

  说是起兵,其实就是领着百工、百官造反。这些人都是在悼王上台后丢掉工作或官职的人,作战很勇猛,很快将刘狄赶出王城。单穆公王奈,只好将悼王迎到自己家中。最初王子朝一方很厉害,把对方撵得四处逃窜,后来刘狄缓过了劲儿,就率兵攻打王子朝,重新占据了王城。

  这年11月,周悼王死。刘狄又立周悼王之弟姬匄继位,即周敬王。王子朝继续开打,将周敬王逐出王城,自立为王。敬王无奈,只好在一些大夫家中过夜。由于他多在王城之东区域活动,人称其为“东王”,称王子朝为“西王”。

  到了腊月,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攻打王子朝。这样打打杀杀,一直到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兵败,周敬王终于回到东周王城。                

  王子朝选择了逃亡。不过,逃亡时他不带珠宝,而是带了图书典籍,因为典籍代表正统文化,藏着王室的全息密码,是国家乾坤文脉之所在。弄走并保存这些东西,是东山再起的精神支柱——这位流亡的“前继承人”,做着复位的梦。

  往哪儿跑呢?到楚国吧。

  但王子朝很聪明,为保证行动的灵活性,他没到楚国都城,而是选择了楚国边境南阳——这个既安全又靠近洛阳的地方定居。后来,考古专家发现王子朝的墓在南阳,其后裔在镇平县晁陂聚居,这说明王子朝没有彻底投靠楚国,他还留了一手。

  但王室的图书典籍,毕竟还是南迁了,外流了。

  不过,历史没有给王子朝东山再起的机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王室典籍从此没了下落。此后2500年的漫长岁月中,再也无人寻觅到这些文献,这批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就这样被很多人淡忘了。

  如今看来,典籍外流不见得全是坏事,这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大大有利

  但历代史官和当代史学家没有忘记这些典籍,无数人在历史的文字堆中翻检、寻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丢了?

  是丢了!

  这一丢不要紧,它所记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随之而去,害得我们今天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的是搞清西周编年史、商代编年史、夏代编年史;害得我们只能从黄土里刨出被遗弃的甲骨文,一点一点地考证历史。

  也许你觉得奇怪:那些典籍共有几十车呢,怎么说丢就丢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呢?是被一把火烧掉了,还是被埋在洞穴中慢慢烂掉了?一些专家推断:这些文化遗产很可能被王子朝藏匿起来了,不可能全部烂掉或消失,但随着时间推移,会一点点地减少、流散,直至消失。

  原来,王子朝奔楚后,最终没逃过周敬王的追杀,《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这一年是公元前505年春,周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王子朝死后,那些跟他来楚国的图书管理员和贵族渐渐流落民间。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抄书卖书,反正守着典籍,抄也抄不完。接下来,这些人中有的人开始办私学,史载当地确实兴起了私学热,这正与典籍流落民间有关系。楚国后来还出了屈原,此人显然受正统思想熏陶,与吸收中原文化大有关联。

  如今看来,典籍外流不见得全是坏事,这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大大有利。尤其是那些跑到楚地的图书管理员,他们都是王子朝的部下和同事,个个学富五车。为躲开周敬王(敬王在位44年)的追杀,他们不得不潜伏起来,终日整理图书典籍,为著书立说提供了绝好机会。据说,《山海经》就是这些人写出来的。

  如果《山海经》是这些人写的,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真是很大!第一,《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这说明能写此书的人肯定掌握了原始典籍。第二,《山海经》为述图之书,图文并茂,这正是图书管理员的喜好和特长。第三,《山海经》神神怪怪,寻山修会,意境很虚无,时序空间也被打乱了,回避了任何与现实有关联的大事件,这更说明编者有意隐藏自己的身份。

  这些都不说了,反正王室内部这一闹腾,弄得王子朝被杀,连年争战,洛阳附近的百姓也跟着受苦。那个周敬王姬匄也不想在血迹斑斑的王城居住了,就往东迁,居于翟泉,来到了成周城。从此,东周后期的十几个天子都在这里生活。战国时代的风云更加变幻莫测,周王室更加虚弱不堪了。

  虚弱不堪的还有周敬王,他于公元前476年病死,把王位交给了周元王。后来的正史在写他和王子朝的斗争时,都称“王子朝叛乱”,但如今一些史学家说这是冤假错案,因为王子朝不是叛乱,是对敬王代表的守旧势力的一场革命。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好解释:既然王子朝是“革命”,为什么把王室典籍都偷运到楚国呢?难道让典籍留在都城不更安全吗?运来运去,运丢了,这是为何?

  历史,已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