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东周后期的洛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4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天子驾六与东周文化(7)
东周后期的洛阳
本报记者 孙钦良
11个诸侯国聚在一起讨论天子修城之事,史称“翟泉会盟”。 李玉明 绘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东周后期的都城,又搬了一次家——从西边的王城搬到了东边的成周城。

  成周城遗址在白马寺东边,现已不复存在,变成了村庄和麦田。但在当时,为了扩建此城,由洛阳北边的晋国牵头,11个诸侯国都派了工匠,前来筑城……

  眼下牡丹开得正好,不少外地朋友来洛赏花,饱览河洛文化。其中安阳的徐先生爱研究先秦都城史,他对牡丹不感兴趣,偏偏要去看古城遗址。 

  从王城公园出发往东10公里,便是东周后期的都城遗址——成周城。

  当然,现在这里除了村庄还是村庄,并无半点儿都城的影子。但在战国前夕,东周的天子已经迁居这里,时称成周城,取意“周之道,成于此”。

  东周后期,共有11位天子住在这里。

  成周城的范围北至邙山,南达洛河,东及偃师寺里碑,西距白马寺1.5公里许

  上篇提到,周王室经过一番内讧,王子朝被杀,周敬王姬匄不愿在血迹斑斑的王城居住,就往东迁,来到翟泉,住进了成周城。

  成周城原先就有,是当年武王灭商后营建的。其范围北至邙山,南达洛水,东及偃师寺里碑,西距白马寺1.5公里许。徐先生虽是安阳人,却对成周城的方位很清楚,他说此城距洛阳东花坛5公里左右,距周王城(今王城公园)20公里,因在王城之东,故称“下都”。

  但洛阳的考古专家说,这个“下都”还应该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此城建于周公摄政5年,当初建城不是为了中央机构办公,也不是为了营建天子居所,而是为了圈禁商朝旧贵族。西边的王城住着天子,自然为“上”,这里圈禁商朝旧贵族,即为“下都”。第二,此城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陋,城池规模也比不上王城,因此两者相比,此为“下都”。

  当时周敬王迁都到此,看到这里破破烂烂,非常失望。一些大臣就对敬王说:“王子朝虽被我们打败了,但他的残余势力还在附近活动,时常来袭扰。成周城这么残破,难以防御,不如借诸侯国的财力把城池修得坚固些,那样就安全了。”

  敬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于公元前510年派使臣到了晋国,请求晋国帮忙,把洛阳都城修得坚固一些。

  你看,天子修城还得向诸侯求援,说明周王室在政治和经济上真是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天子已经不再是诸侯的“老子”,而像是诸侯的小弟弟,需要诸侯的照顾和呵护了。当时晋国的当家人是晋定公,他想:修城是要花钱的,干不干呢?正在犹豫,使臣又说:“我们天子说了,只要把成周城修好,以后就一劳永逸了,再遇到战争我们就自己防御,不再麻烦诸侯来洛阳帮助守城。” 

  晋定公觉得这也不错,就派魏舒、韩不信去洛阳见天子,说:“修城虽好,但只靠晋国不行,还需要更多的诸侯来帮忙。我们晋国可以当个小组长,多出点儿钱,多出点儿力,不过附近其他诸侯国也不能光看着!”

  于是,鲁国、齐国、宋国、郑国、卫国这5个“经济发达国家”,和曹国、薛国、杞国几个“第三世界国家”,都被邀请到翟泉(今属孟津县)参加会议。周天子一看,加上晋国共来了11个诸侯国,很高兴。随后,大家围在一起,开始讨论为天子修城,史称“翟泉会盟”。

  会议决定由晋国带头,各诸侯国派出官员和工匠,于次年春即公元前509年3月,自带工具到洛阳来修城。

  晋国不放心,这年2月再次在翟泉召集各国工程负责人会议,讨论具体施工方案,把成周城城墙的长度、厚度、护城河的深度及整个工程的取土点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分发给大家,下令下月开工,不得有误。

  但当时的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对天子的都城建设也不甚操心,尤其是宋国的代表,由于对分配的施工项目有意见,当场拒绝接受,和晋国这个“工程总指挥”顶起牛来。晋国一发怒,当场拘捕了他,说谁敢顶风违纪,敷衍天子工程,就毙了他!

  当然,那时没有枪,宋国代表也吃不到“花生米”,但晋国这一发怒,其他诸侯国都明白了:这哪儿是为天子修城,就是为“晋老大”搞政绩工程吧?于是大家都不敢得罪晋国了,乖乖地于这年3月来到洛阳,开始施工。

  当时的诸侯都看不起洛阳,小小的成周城土头土脸,站在原野上

  来的工匠很多,工程进度很快,加上成周城驻扎的很多兵士也参加了义务劳动,所以只用了30天,便把城池修好了。原来残破的城墙都被修补、加固,还增加了一些建筑设施,完善了都城功能。城内的房屋都是大大小小的集团式建筑,称为“聚”,一组一组,自成单元,整齐划一,形成了社区;同时还设了宗庙,用来祭祀祖先;设置了宫殿区,作为天子办公场所。城外靠北开辟了王陵区,作为天子墓地。最后竣工时,晋国请周敬王验收工程,天子看后表情平静,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颁发“优质工程”奖杯。

  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一个面子工程,是一个政绩工程,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你想啊,30天的工期,即使放到今天,也只够打打地基,把场地清理干净。那时又没有推土机,效率能有多高?因此,30天修一个城是不可信的。另外,城市规模再小,建宫殿总要费工、费时,即使建的是土坯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也要配套,再加上城门、城壕等一系列的都城设施,都是需要费工夫的。

  所以历史可能说瞎话,史料也不一定都真实。譬如这次修城,若让天子的史官来写,必然要真实地记录工程质量好坏,甚至发现缺点还要骂骂娘;但要晋国的史官来写,那就要表功了,会把工程建设写得又快又好。

  真实的情况是:这次诸侯过来帮忙,敷衍的成分要大一些,搞了不少豆腐渣工程,以致到今天连一块柱础都没留下。

  修城后34年 (公元前475年),周敬王死了,他的儿子姬仁接班,是为周元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时,视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作为洛阳人,一般把东周王室迁都成周城看作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这时天下已经大乱,你打我,我打你,连东南地区的吴国、越国也在打仗。各国为了防御,纷纷修筑城池。所以,战国时代是我国筑城的井喷时期,齐国、楚国、晋国的都城都非常坚固宏伟,比洛阳成周城的规模大得多。

  当时的诸侯都看不起洛阳,小小的成周城土头土脸,站在原野上。那些摇唇鼓舌的策士坐在来来往往的牛车上,经过天子的城池时最多看一眼,便继续赶路了——他们不屑一顾,不愿停留,他们建功立业的平台在各诸侯国,不在洛阳,也不在周天子这里。

  还有更气人的呢!按照周礼,诸侯国的军队经过天子所在地时,兵车上的3名成员,除中间的驭手外,左右两名士兵必须下车,脱下头盔拿在手里,行注目礼,慢慢通过,以示对天子的敬畏,待走过天子的城池后才能上车。

  可到了这时,诸侯国的军队路过这里,士兵都不下车,大摇大摆就过去了。秦国的军队经过洛阳时更蛮横,既不卷甲,更不束兵,还有意炫耀自己的军威。指望人家下车敬礼?只要不进“咱洛阳城”骚扰就谢天谢地了!

  成周城寿命长,即使在东周后期十几个不争气的天子手中,也存在了200多年 

  唉!那个时代,洛阳的自尊被严重伤害。

  这期间的周天子也一代不如一代。周敬王还不错,在位44年,他的儿子周元王在位7年,然后是周哀王,在位仅3个月,接着是周思王,在位仅5个月。

  执政的时间短,说明后面的人要篡权。说得再详细一些就是:公元前441年,周思王杀害了周哀王,可上台后8个月,又被弟弟所杀,这个弟弟就是周考王。考王怕自己的弟弟姬揭也重演此类丑剧,就把姬揭赶走,让他到西边的王城另建邦国,形成一个“小西周”。

  轮到东周最后一个天子赧王姬延上台时,在成周城简直住不下去,他只好跑到洛阳南边的伊川居住。所以在战国时代,小小的成周城不可能得到维护、扩建,人们只在里边打打杀杀了。

  但这个成周城寿命长,即使在东周十几个不争气的天子手中,也存在了200多年,历经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等。

  专家认为,这个成周城在政治上不威风,规模也很小,但由于建设得早,留下了城市建设的形制,为后来的都城建设提供了依据。

  周王朝灭亡280年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来到成周城,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他看中的不是此城宫阙,而是风水地脉,最终,他决定把都城建在这里,就在成周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他的儿子汉明帝执政后,进一步扩建宫殿,德阳殿、崇德殿、宣明殿相继问世。到了魏晋时期,又相继在此修建了崇华殿、九龙殿。南北朝时期又续建。

  当初被诸侯看不起的成周城,却为后代历朝皇帝所青睐,层层叠加,不断扩建,自东汉至南北朝一直没有放弃,使此城有了500多年的辉煌岁月。这正像一条路,走着走着没有了,但可以与别的路汇合、交接,然后继续往前延伸——成周城就是这样,最后融到汉魏故城里面去了,从而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但此城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周公注入的。

  当初周公选址,特别注重风水。因为周本边陲小国,偏居西北,周灭商后,感到“天下之中”洛邑的重要性——因为“居中”,便可控天下,所以周公选城又史称“周公卜洛”,带有“卜”的成分,风水学自然在里面了。

  这个成周城,从风水内局上说,南濒洛水,北倚邙山,地势北高南低,合于风水学原理。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长方形。这是因为《易经》说九为阳,六为阴。可阴可阳,九与六合,天与地合,天地谐和——便是天地洛阳。

  这个成周城,从风水外局上讲,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南有嵩山和伊阙门户,北有邙岭和黄河天险,河洛交汇,场气充足,形胜万千。山环水绕,山水谐和,便是山水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