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赧王就这样降了秦。 李玉明 绘 |
|
东周天子在洛阳都没过上好日子。屈指算来,东周在春秋、战国共上台25个天子,病死20个,奔波中死1个,哀伤过度死1个,内讧被杀死2个,国亡后投降1个。
国亡后投降的这一个,就是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他的任务似乎有两个:一是来看东周灭亡,二是自己出来谢幕。
洛阳是帝都,帝都乃舞台。
对于帝王们来说,上台时激动,下台时黯然,感触深的也只这两件事。有些帝王的下台、下台连在一起,便更加悲戚,若是末代皇帝,下台时连国家也一起丢,那便是更大的不幸了——千秋基业断送在自己手里,真是对不起祖宗,那滋味比凌迟还难受。
周赧王就是这样一个倒霉天子。周朝寿命约800年(其中东周寿命515年),到头来断送在他手里;东周25个天子,轮到他上台时,就该谢幕了。
周赧王上台时,天下已被兼并得差不多了
周赧王姬延,是东周最后一个天子。
在过去的原洛阳博物馆(地处中州中路),曾排列过历代帝王世系表。一次,几位专家在看那张表,看到东周最后一个天子时,议论道:“周赧王姬延这几个字,看上去很可玩味。这个‘赧’字本是羞惭的意思,而这个‘延’字是延续的意思——想延续周朝国祚,却绝了天子种,这真是天子的无奈!”
是啊!这位天子取名为“延”,寓意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要延续周朝命脉。但谁能想到,他不能延续,却是终结——周朝在他手里完蛋了!
所以,人们就送给他一个“赧王”的谥号,让他死了都觉得难为情。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诸侯惹的祸。即使换一个周武王再世,约800岁老态龙钟的周朝,也干不过年富力强的诸侯,这只要看看周赧王上台时的天下大势,就清楚了。
周赧王是公元前314年上台的。当时,周王室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不仅比不上秦、楚等大国,连有些大夫的封地都比不上。周赧王本人则完全是个傀儡,诸侯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时,秦国已经崛起。周王室知道,别的诸侯国崛起并不可怕,譬如东南沿海的越国、吴国,早在周元王时就崛起了,但毕竟距离洛阳远,不要紧;东方大国齐国很早就称霸了,但离洛阳也较远,威胁不到周王室。
但秦国崛起就很可怕。秦国紧靠洛阳西,民风剽悍,凶狠贪婪,号称“狼虎之秦”。它的胃口很大,目的是吃掉山东六国,而吃掉山东六国,就必须越过洛阳,那么,捎带着就把周王室灭了。
周赧王上台时,天下已被兼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按实力区分,大体可分为三等:秦、楚、齐为第一世界,魏、赵为第二世界,燕、韩为第三世界。其中,秦国是超级大国,军事力量最强,六国不能和它相比;楚国疆土最大,春秋以来一直是大国;齐国经济实力很强,而且人才济济。
七个国家,七把屠刀,杀来杀去,就属秦昭王的刀口最锋利,秦国若向谁挥动屠刀,谁都要缩缩脖子。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韩、赵、魏,已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了。
周王室的掘墓者已不可能是楚国,只能是秦国了
当时的楚国,对周王室也不怀好意。
早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就跑到洛阳城下来挑衅,打听天子九鼎的大小轻重,有觊觎江山社稷之嫌。
战国以来,楚国仍然强大,占有南部中国,乃七国中土地最广、人口最多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楚国旧贵族势大,阻碍楚国改革,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积弊太多,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为了抗击强秦,楚国和齐国不得不结成联盟。
那时的秦国恰如今日之美国,本身虽然很强大,但不愿看到别的大国结盟。它力图拆散这种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公元前313年,秦国豢养的“国际外交家”张仪就从秦出发,来到楚国。
张仪差不多是个无赖,在当时的纵横家中,他和洛阳人苏秦对着干——苏秦联合六国抗秦,是为“合纵”;张仪只饲一虎,欲吃六狼,是为“连横”。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我这次是奉秦王之命,来与楚国交好的。”
楚怀王一看秦国主动来访,很高兴,忙说:“和你们秦国结盟,是楚国多年的愿望。”张仪却说:“但秦楚结盟,须有一个条件,即楚国、齐国断交。您如果这样做了,秦国愿把六百里土地赠给楚国,永结友邦。”
楚怀王觉得这事不错,就想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张仪却说:“还犹豫什么?这样做了,楚国可得到土地,还可削弱齐国的力量,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呢?”楚怀王动了心,答应了。
可张仪回国后,却假装途中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3个月后,他得知齐楚已经断交,才接见楚国的使者,开始赖账:“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没说过这样的话,是你们楚王听错了!我当时说的,是把秦王赏赐给我的六里土地赠给楚国!”
张仪如此赖账,气炸了楚怀王。他不顾大臣劝阻,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但由于准备不足,大败而归,主将及副将70余人被秦军生擒,8万士兵血洒疆场。
楚怀王怒极,再次倾全国兵力攻秦,这一次走得更远,同秦军战于今陕西蓝田县,结果再次失败。这两仗打下来,楚国便不行了,只得向秦国割地求和,从此一蹶不振。
至此,周王室的掘墓人已不可能是楚国,只能是秦国了。那么,在大国纷争的夹缝中生存的周赧王,到底该怎么办呢?他坐在洛阳城里,很担心秦国向东扩张,因为那样他就危险了。
可怜的周赧王躲到宫内一座高台上,这就是“债台高筑”典故的由来
危险还是来了,只不过是以“机遇”的形式出现的。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秦军30万进攻赵国,吃了败仗。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不但解了邯郸之围,还打退了不可一世的秦军。楚国听到消息很高兴,想乘胜追击,打击秦国,就给周赧王出了个馊主意,请求他以天子名义号召各国,协力攻秦。
周赧王当时的地位和角色,恰如挂了名的联合国秘书长。他长期在洛阳坐冷板凳,现在忽然被人想起,头脑一下子就发热了,居然不自量力,真的要联合各国抗秦,组织什么“国际维和部队”去和秦国较量。
为了忽悠周赧王,楚国给他戴高帽子,说什么天子出面,号召力就大一点;若这次抑制了强秦,维护了和平局势,天下的和平奖就是您的了!周赧王的脑子已经进水,觉得这主意不错,马上凑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
但是,军队有了,却没有武器粮饷。他似乎很有经济头脑,想到了“借贷”,居然向洛阳富户借钱,并动员大家说:我是很讲信誉的,国家借了谁的钱,都给立下借券,待班师之日拿战利品偿还,保证有红利!
京畿的人们出于“爱国”,心想那强秦到底是老虎,张嘴要吃人的,如能一举灭秦,咱们就一劳永逸,说不定周朝再活800年呢!于是,富户们的脑子也进了水,都同意贷款给周赧王。
公元前256年,踌躇满志的周赧王号令伐秦。他率兵5000,约六国诸侯大军在伊阙(今天龙门)会合。但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好不容易等到楚、燕两军来到,凑起了3万军队,其他四国的军队却不来。
一直等了3个月,大家等得一点儿斗志都没了。军中流言四起,说区区3万人马,怎和几十万的秦兵打拼?这不是拿活羊去喂虎吗?结果,军队还没出发就胆怯了,周赧王只得下令撤兵,各军各归本国。
周兵虽没打仗,但筹集的军费在3个月内吃得净光——赧王赔惨了,出兵无功,丢尽面子不说,债主们见军队返回,都拿着借据来索债。赧王哪里有钱?只好叫卫兵把债主挡在宫门外。
债主岂能善罢甘休?大家都不肯走,人越聚越多,吵吵闹闹,就差游行示威了!可怜的周赧王被弄得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寝食全废。怎么办?躲起来吧!于是,他就躲到宫内的一座高台上,这就是“债台高筑”典故的由来。
我市专家考证说,这个“逃债台”的具体位置当时在成周城,后来被圈入汉魏故城里面去了。“逃债”当时不叫“逃债”,而叫“逃责”,是逃避责问的意思。据说当时天子的卫士很愤怒,纷纷请求赧王,要将债主轰走。赧王却说:“我们欠钱不还,已经不好意思了,还不让人家出出气?让他们闹去吧……”
东周灭亡了。屈指算来,周朝从武王伐商统一天下到东周灭亡,共约800年,传37个天子
赧王攻秦成了泡影,反欠了一屁股的债,这还好说,经济账可以慢慢算,最要命的是得罪了秦国,秦昭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个周天子,看我天天打你,等着吧!
秦国出兵,先攻下洛阳的外围——韩国负黍(今登封县西南),然后直扑洛阳。这时姬延已经从成周城迁居到王城,打算逃奔韩国、魏国去躲避。有人劝道:“秦国强大,击败六国已是必然,韩、魏最后也会被占领。你现在投奔韩、魏,是遭受一辱,届时韩、魏被灭,你又受一辱,倒不如现在就降秦,只受一辱。”
这人倒会算账,姬延想了想,只好这样办。于是他来到祖庙,在祖先牌位前大哭,骂自己是不肖子孙,愧对列祖列宗,哭得差不多了,就来秦军军营投降了。
当时王室还藏着九鼎,秦国最惦记这个,因为九鼎象征天下之归属。秦国得到九鼎,立即移到咸阳。周赧王站在阶下,可怜兮兮地把土地户簿捧上,秦王一看,周王室好可怜,只有3万人口——东周就这样被秦国灭掉了!屈指算来,周朝从武王伐商统一天下到东周灭亡,共约800年,传37个天子。
周赧王遂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就死掉了。从此,东周25个天子都入土了,但入土并非就能“为安”,其陵墓后来是否被盗?在我市共发现几处王陵?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