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这就是荒年序碑。 | |
文物档案
名称:荒年序碑
年代: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现址:新安县铁门镇水源村樊氏祠堂
性质:碑刻
新安县铁门镇水源村的樊氏祠堂内有一方荒年序碑,记录了清光绪年间豫西新安、渑池等地大旱的惨绝情景。
樊氏祠堂是个小四合院,目前无人居住,东西两边厦房已非常破败,唯上房和门楼保存尚好,荒年序碑就放置在祠堂的上房内。
进了祠堂上房,我们发现,这里有4通石碑并排放置,荒年序碑只是其中之一。
碑为青石材质,分上下两部分内容。碑身高约1米,宽约0.5米,上部为碑文,下部为樊氏世系图。
说起荒年序碑,该村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虽说现在村南有河,但村民们都有节约用水的习惯。
碑文数百字,记录了豫西新安、渑池等地惨绝的旱情:荒年序者,叙大清光绪三年(1877年)荒劫之情形也。其序曰:维三年,天大旱,周围数千里,年半不雨,风光示变,蝗复为灾,乃秋夏不稔……但见民皆骨立,人尽鬼形,颜色枯槁,皮外骨形。足欲前而仍却,而摇曳不自禁,几遇风而欲清;神欲行而官止,而伫立不自持,将四壁之是凭。尸横野外,饿殍途中。由是昏日月,灭人伦,愁惨天地,泣号鬼神。既无食相食,且看人食人。其始也,强食弱人,主食客人,食及亲戚,食及乡邻;其终也,食及父祖,食及子孙。不惟食其死而亡,亦且食其生而存。呜呼,痛哉!人道乃尽……
千唐志斋内的铁门镇西义地掘坑丛葬碑对此也有记载:清光绪三年,河南大旱。新、渑灾尤重,十室九空,道殣相望,有一村饥死无一家者。
离开水源村,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碑文中“操觚时不堪回首,泣下沾襟,作鄙俚言,以戒后人。尔后人尚鉴于此,勤俭为本,积粟积金,勿临渴掘井,使室家生死离分可也”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