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诊室里,家长只能带着患儿焦急地等待。 |
|
“三鹿奶粉”、“手足口病”等关乎儿童健康的事件连续发生,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显得格外拥挤。于是,人们将焦点集中在孩子看病难的问题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看病这么难,儿科大夫总是不够用?
家长抱怨孩子看病难
“早上到医院排了快1个小时的队才看上病,给孩子看个病咋恁难?”
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做家长的就特别操心。涧西区陈女士的孩子发烧了,她带着孩子到儿科急诊室一看,前面已经排了一长队人了。陈女士说:“白天到医院看病,医生还多几个。如果是晚上,那就只有一名医生,遇到这种情况你只能等着。等待的时间我心急如焚,生怕孩子会出啥毛病,儿科医生不能多一点吗?”
西工区的王女士说:“其实,有时候医生也挺辛苦的,他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那么多患儿在看病,一个患儿的诊断时间也就几分钟,能保证诊断质量吗?要是能再多点儿科医生,他们就不那么累了,还能和我们多说一会儿病情,能给患儿仔细诊断该多好啊。”
儿科医生一年比一年缺
虽然家长希望儿科医生能增加一些,可是事实上儿科医生非常缺,而且大有一年不如一年的势头。
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郭卫芳告诉记者:“近几年,儿科医生一直不够用。我们科里共有11名医生,在病房的医生只有4名,而我们有80张床位,也就是说一名医生要管20名患儿。我们也想增加几名儿科医生,可是每年招聘新人的时候,很少有研究生愿意到儿科工作,优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我学的专业是儿科,一个班里共有28名学生,现在从事儿科工作的最多不超过8人。”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急诊科医生代富力说,“考上研究生后选择儿科方向的人很少,很多同学都转到其他专业了。”
儿科医生越来越少,患儿越来越多,医生和家长都叫苦不迭,最终受苦的还是患儿。没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何以保证患儿的健康?
工作累却不受重视
一方面缺少儿科医生,一方面又没有人愿意从事儿科工作,为何儿科医生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河南科技大学儿科主任杨慧敏表示,30年的儿科工作经历,让她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她也深刻体会到,风险高、工作量大、收入低的特性是让不少儿科医生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第一,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是成人科室医生的几倍。代富力说:“上班连轴转,我白班要接诊100多名患儿,有时忙得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上夜班接诊60多名患儿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时候我一晚上接诊过80多名患儿。儿科医生面对的病人是孩子,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和症状,医生需要向家长仔细询问病情。同时,还要把诊断向家长作解释。除此之外,如果是住院患儿,医生还要写病历,一个病历加上首次病程记录,怎么也得写上四五页纸。”
第二,儿科医生的精神压力太大。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病了,6名家长齐上阵。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如果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治疗效果,很容易和医生产生纠纷。如果碰上冲动点的家长,医生、护士挨骂的事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孩子的病情发展比较快,几分钟病情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医生更不敢有丝毫懈怠。
第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儿科医生每天从事大量的工作,可是回报与付出却不成正比。在综合医院,儿科的地位处于边缘地带,医生的地位和收入与一些大科室是无法比的。儿科的疾病种类大多是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再加之儿童的体质决定了用药量比成人要少,医生坚持的原则是能少用药就少用,能不用药就不用。现在哪家医院都要讲效益,可是儿科既不会用太多的药,轻易也不会动手术,自然无法创造更多的效益,这也是儿科在医院被轻视的关键。
希望多培养儿科医生
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多培养儿科医生?
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郭卫芳认为,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家长的思想是“苦了谁也不能苦孩子”,给孩子打个针,家长就心疼得掉眼泪,又怎么可能有人愿意拿自己孩子做试验,去尝试新药、新技术呢?可是,每一位老医生都是从新医生培养出来的。
家长们不要总抱着“药到病除”的思想,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失望往往也就越大。希望患儿家长能多给医生一些包容,多信任医生,多给医生鼓励的目光,这就是对医生最大的支持。
一些小病患儿可以选择到社区门诊就诊,这样既方便了患儿家长,也减轻了孩子看病难的问题。如果都挤到大医院看病,有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
相关人员还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完善各项针对儿科医生的配套措施。如优先建设完整的专科医生培训制度,增加儿科医生的收入等。儿科医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博得患者家长的信任和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