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5版:教育周刊·教与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45分钟,掌握乙醇的秘密
高考物理
梳理模型
解难题四两拨千斤
关于吃的文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高一化学——
45分钟,掌握乙醇的秘密
文图/本报记者 吕玲玲 实习生 郝丹丹
  时间:4月21日

  地点:42中学

  授课教师:张建文

  授课内容:高一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乙醇

  听课感受: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调了过来。老师很少讲课本内容,而是以直接提问的形式,来考核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学生则成了整节课的主角,他们相互交流,来回走动,发言、讨论、做实验,授课形式既新鲜又活泼。

  铃声响,我们进入教室一看:奇怪,明明是化学课,这间教室怎么设置得像开Party?桌子摆在教室两侧,学生们扎堆坐着,教室中间空出一片,一个红衣女孩正拿着“节目单”报幕。

  走近了,我们才听到“节目单”上的具体内容:“第一题,听写乙烯分子式。”这时,扎堆而坐的学生纷纷走到教室四周挂的写字板旁,拿起签字笔在写字板上写分子式。

  学生们写完后,红衣女孩又说:“现在公布正确答案,请各组长检查听写内容正确与否,并将结果报上来。”

  两分钟后,从学生中走出一个瘦瘦的中年人,他站到讲台上说:“第一组的错误人数是多少?”“两个。”“第二组,报上来。”“全对!”原来,这位瘦高的中年人就是有30年教龄的省级骨干教师张建文。

  我们仔细观察:全班共分6组,一组为8个人。

  “上节课,大家预习得很好,没有听写对的同学,要多多练习,一定要把分子式记住。”张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谁能告诉我,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调味品有哪些?”

  我们看看拿在手里的课本——明明是化学课,怎么又改厨艺课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争先恐后地举手说:“料酒、醋……”“同学们说得对,可是,料酒里有什么成分?谁知道?”“料酒里有酒精。”“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俗称酒精的乙醇。”张建文老师说。

  我们暗叹:终于进入主题了。

  “谁到讲台上来拼写一下乙醇的分子式、分子结构式、分子简式?”张老师接着问。怎么?老师还没讲,就让学生上去拼写?

  可学生们似乎习惯了,第三组的一个男孩上讲台拼写,下面的同学纷纷站到自己的写字板前拼写。“大家看他写得对不对?第三组有没有人补充?”张老师说。

  学生们写过分子式后,张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每组都发有乙醇,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讨论5分钟,然后从第一组开始回答。”学生们讨论起来:“无色,有香味儿。”“不是香味,是一股怪味儿,不香。”  

  我们发现,学生们分工不同,有的负责讨论,有的负责记录,发生争议时,大家举手表决。

  “讨论时间到,第一组,请派代表将你们讨论的结果报上来。”张老师说。“乙醇无色、液体、有特殊香味儿。”“还有没有人补充?”“密度比水小,易挥发。”……

  这些不是老师该讲的内容吗?原来,课前老师给学生发了一张预习提纲。这些提纲把老师要讲的内容设计成填空题、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们回答。因此,学生们便不得不主动预习。

  接下来,开始做实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大家要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张老师说。

  学生们领取实验器材,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张老师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亲自做实验、亲自总结结论,学生们这节课上得热热闹闹。由于提问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学生们在课堂上很少分神。

  “这样的授课形式对学生们掌握知识很有好处,但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提出了疑问。

  张老师拿着预习提纲说,老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解惑的作用。每节课前,老师都要根据课本内容来设计预习提纲,然后将提纲发给学生——老师们的“工夫”是用在课下设计提纲上的。

  “丁零零……”张老师宣布下课,学生们却迟迟不肯走出教室,依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乙醇的化学性质……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