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平的《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纸媒网媒已评说了好些日子。 这是她继《林徽因》、《林巧稚》等长卷之后的第四部力作。我私下以为这是她写得最有意思的一本书。因为在情在义,因为有她的生命气息,更有一分思省的疼痛叫人感动。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坦白地说,后面写七七级的部分,场境与细节鲜活如当年当日,但我认为把它们放在这里,显然与前半部不对称。百年河大,从荒乱破碎的历史中一路走来不容易,经张清平发覆掘微,使一所历史名校的身影在重重烟瘴里清晰出来。
首先,通过张清平的文字,我得以访见了几位与母校大有渊源的牛人。所谓牛人,即能在中国学界不同领域各执牛耳数十年的巨擘鸿儒也。
——樊粹庭,张清平称他是河大校园里走出来的“另类”,戏剧界尊他为“豫剧之父”。我在对这位先辈的认读中,看见的是一位将世俗禁锢全都打破,让生命勃然绽放的恣情任性的好书生。他的形体在尘世艰窘中因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褴褛不堪,可他的魂魄却永远都是云裳飘举,才情飞扬。他把一颗赤子之心一瓣一瓣撕碎了,插活在他钟爱的戏剧舞台上,成就了两省数地的梨园名家和无数台大戏。
——通过张清平的文字甬路,我得以觅见的另一片孤高卓绝的心灵是李白凤。这个人的行踪里自有一种回风流云的气韵,有一份纵然千帆万帆过尽、我自不离不弃的情痴。在“十年不制衣”、“六十年间七聚书”的凄凉困顿里,在“拉着架子车行走在开封的街巷,被路人视为‘贱民’”的日子里,他只要“一回到自己简陋寒素的‘存疑斋’,重新握起毛笔、刻刀时,却能暂时忘却生活的苦痛”。一笔一笔,一刀一刀,释放的是郁积和屈辱,思绪复归于辽远的空寂和旷古。
——当然,还有提起名号天下皆知的冯友兰、任访秋、嵇文甫、李嘉言,还有姚雪银、苏金伞……还有书中提及未提及的星子一样闪亮的河大青青子衿们……青史苍苍,年年春花都烂漫;千年万里,生命序替无尽期。活在当下的我们,理应坚守什么?珍惜什么?是物还是人?是高楼还是经古贯今的治学精神?这正是历代先生和学子们留下的话题。
(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