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轻歌曼舞 娇生百媚
车水马龙
力量之美 瞬间凝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4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 国宝档案
轻歌曼舞 娇生百媚
记者 孟国庆 通讯员 张玉芳 文/图
  文物名称:彩绘乐舞陶组俑

  年代:唐代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尺寸:乐俑高19.5厘米 舞俑高28.7厘米

  现藏:洛阳市博物馆

  如果想了解唐乐舞的盛况,1991年9月在洛阳孟津送庄西山头村唐岑氏夫人墓出土的彩绘乐舞陶组俑无疑是代表作。

  乐舞这一活动在唐代十分普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欢迎,成为一种时尚。当时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

  就参与的阶层而言,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乐工歌伎,男女老幼莫不会舞。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组俑胎质细腻坚硬,粉白色胎体,经低温素烧后,先涂一层白粉,再施红、黑、绿色彩绘,模制成型。一组共10件,有乐俑和舞俑两类。乐俑6件,均呈跽坐状。俑头梳双髻,粉面朱唇,眉心间饰紫色花钿,身着半臂衫,长裙铺地,表情专注,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在乐俑优雅的伴奏下,4件舞俑翩翩起舞。她们面部丰满圆润,表情温婉,其中2件头绾高髻,髻前插一朵六瓣梅花形饰,分别身着翻领半臂长襦或圆领短袖衫和曳地长裙,足穿尖头靴,身体微向一侧倾斜,广袖高扬,摆腰扭姿,节奏舒缓,轻盈飘逸。这组乐俑塑造比例精确,形体优美异常,瘦削而不失之挺拔,丰满而不流于臃肿,突出表现了人体形态美,是唐代陶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从舞俑的姿态来看,应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软舞。唐代软舞属于汉族清乐乐舞范畴,这种舞蹈以舞动长袖或飘带为主,舞者低身举袖,犹如燕起纷飞,格调高雅,美不胜收。在唐诗中就有“轻盈舞绿腰,宛如游龙举”的诗句,来形容软舞的柔曼之美。这种乐舞一般都属于达官贵族私第或家庭乐队,与宫廷乐队和官府仪仗乐队及婚丧嫁娶乐队等明显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供达官显贵在家庭宴饮时享用,在家庭范围内欣赏。据《唐会要·杂录》记载:神龙二年“其年九月,敕三品以上,听有女乐一部;五三品以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磬”。没有钟磬,即为俗乐,以与宫廷朝典祭祀时使用的雅乐相区别。

  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岑氏是唐代武周时期三品官刘广宗的夫人。岑氏出身名门,嫁入仕宦之家,但20岁丧夫,一生郁郁寡欢。岑氏死后,她的儿子刘敦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为表孝道,于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把她由郑州迁葬于有“人间苏杭、地下北邙”之称的东都洛阳北邙岭上,并随葬一些器物,以寄托无限的哀思和对母亲阴世生活的美好祝愿。

  看了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能不钦佩唐代的匠师们。在唐代,塑工属一般工匠之列,地位低下,他们不可能有很好的艺术创作条件;加之封建礼教束缚,更不可能直接面对女性进行塑造。他们只有通过侧面观察、默记,把握其神情、体态特征,摄取瞬间的美好姿态,把她们再现出来。这种创作法,就是中国古代雕塑特有的“背塑法”。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