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花开洛城日 乡情最浓时
“别动,套近乎也没用”
玫瑰刺绕枝
枝头花正俏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晚报讲述•“名人与牡丹花会”系列之八
花开洛城日 乡情最浓时
马战志(左一)和黄国璋(右一)的合影。图片由马战志提供
  核心提示

  提起海峡两岸的脉脉亲情,很多人会想起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对洛阳籍台胞来说,乡愁就是一朵盛开在心中的牡丹花,花不败,情常在。牡丹把他们和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回家看牡丹,继而为家乡贡献绵薄之力,就成为他们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期盼。台湾著名企业家黄国璋老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最重要的心愿得以了却。

  讲述人

  马战志:男,55岁,原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宣传干事。

  初见:气度不凡老台胞

  1991年4月12日一大早,马战志接到市台办王养民主任的通知:一名偃师籍的台胞住在牡丹大酒店,刚刚给市台办打来电话。当日9时许,马战志来到牡丹大酒店1106房间门前。

  房门打开后,出现在马战志眼前的老人有70多岁,福相十足的大脸盘,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精神,旁边一位女士身着一袭蓝底带花旗袍,款款立于一旁。从名片上,马战志得知眼前之人是台湾中福纺织公司董事长黄国璋先生和其夫人张瑾璇。

  初次见面的生疏,很快就被热情驱散。“老人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说的还是比较标准的洛阳普通话。”10多年过去了,马战志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更让他钦佩的是“在台湾30多年,老人一直说咱洛阳话”。

  黄国璋说,1987年11月,他曾带着夫人悄悄回到老家偃师县佃庄乡(现偃师市佃庄镇)朱圪垱村,但那次只是与侄子匆匆见了一面,没有在家过夜。这次回来,他们特地选择在了4月,就为了却两个心愿:回老家走走,看看家乡的牡丹。

  小坐片刻,黄国璋夫妇请求马战志陪他们回一趟老家。

  返乡:乡音乡情催泪下

  一路上,黄国璋就像出远门的孩子一般,隔着车窗不住地向外张望。“这是我小时候上学走过的路啊。”家乡逐渐临近,老人的语气越发激动。

  黄氏老宅在村东头。车还没停稳,黄国璋就打开了车门。见双腿截肢的侄子正巧在门前,黄国璋拄着拐杖迎了上去,话未出口,两人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

  老宅门前很快挤满了闻讯前来的乡亲。一张张已然苍老的熟悉面孔,一声声似已陌生的乡音,开启了老人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回忆。那天,马战志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畅流不止的眼泪。

  老人决定在老家留宿一夜。第二天马战志来接他们时,乡亲们将车子团团围住,与老人握手道别。“车厢里全是手……五六分钟之后,我才能把车窗关上。”马战志说。

  回市区途中,黄国璋一路无语。眼看车要到达宾馆,黄国璋突然问道:“小马,我想在家乡盖一所完中(指包括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的学校),需要多少钱啊?”

  捐资:百万美金建新校

  马战志想了想说:“中小学放在一块儿起码要盖两幢三层的建筑,怎么也得几百万吧。”

  其实,马战志没接触过工程。之前,一些返乡台胞也曾问过他类似的问题,不过大多是“空头支票”,因此马战志这次随口就答,并没放在心上。

  回到宾馆后,黄国璋向马战志讲起自己的故事来:中学毕业后,黄国璋到西安谋生,从最底层的店员一直干到一家实业公司的经理;1949年去台后,他开始艰难的创业历程,最终于1971年创设中福纺织公司。言谈中,马战志这才听了个真切:眼前这位平和谦逊的老人,竟是叱咤台湾商界的风云人物。

  “老家的人晚上就来商量这件事。我年纪大了,昨天晚上因为太激动也没睡好,你能不能接待一下他们,商量建校的事情?”这分莫大的信任,让马战志感觉浑身一震。

  当晚,在与朱圪垱村村干部、学校校长商谈后,马战志将情况向黄国璋作了详细的汇报。“老人听得非常认真,记得也很仔细。最后,我告诉他(建校)需要五六百万元。”马战志说。

  “好,我捐100万美金。”老人不假思索的回答,让马战志瞪圆了双眼,有些不敢相信。不过,他没有追问,因为他从黄国璋夫妇俩的眼神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赏花:情愿长做故乡人

  第一个心愿已了,看牡丹就成了老人最挂念的事。4月15日是第九届牡丹花会开幕的日子,8时许马战志来到宾馆,发现黄国璋夫妇已经在酒店大厅等候了。

  “您的手怎么这么烫呀?”搀老人上车时,马战志觉得不对劲。老人摆了摆手,什么也没说。

  由于王城公园附近实行交通管制,马战志将车停在中州桥东头原市工艺美术公司楼下。听到王城公园正门传来阵阵锣鼓声,黄国璋有些着急,向马战志伸出一只手:“小马,你拉着我走吧。”

  1917年出生的黄国璋,当年已是74岁高龄。马战志怕老人劳累故意放缓了步子,谁知老人并不领情:“小马,快一点,要赶不上了。”

  开幕式结束后,老人便一头扎进了牡丹花海之中。“魏紫、赵粉、洛阳红……”老人念叨着牡丹品种的名称,逐一抚摸着面前的牡丹花,“快60年了……快60年没有看到家乡的牡丹花了……”

  由于黄国璋气度不凡,看牡丹又十分认真,很多外地的媒体记者请他谈谈感受。可面对镜头时,黄国璋说的是:“这是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欢迎大家来洛阳看牡丹。”一席话让记者们摸不着头脑:“这不是一位台胞吗?怎么给洛阳牡丹做起广告来了?”

  遂愿:建校建厂兴家乡

  经过认真筹备,1992年10月13日,一所占地60亩的完中(指包括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的学校)在朱圪垱村奠基。

  这所学校定名为“国瑾中学”,是从黄国璋和夫人张瑾璇名字中各取中间的字组合而成。奠基仪式上,黄国璋不顾年事已高,亲手埋下爱乡之心。

  1993年10月20日,国瑾中学正式落成。黄国璋夫妇专程赶来庆祝,并为学校捐赠一辆面包车和一台29英寸大彩电。

  捐资建校后,黄国璋又有了新的想法。听说老家要修路,他捐资17万元人民币。1994年1月,他创办的英属维京群岛中贸投资有限公司注资247.5万美元,和偃师市水泥厂合资组成中和祥水泥有限公司。一年以后,这家公司又投资8800万元人民币,与偃师市发电厂合资,兴办了洛阳中友电力有限公司。

  鉴于黄国璋老人为偃师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授予他“洛阳市荣誉市民”称号。

  永别:心系牡丹情未了

  建校也好,建厂也罢,都源于老人那分不了的乡情。1991年以后,黄国璋每年都会回洛阳,而每隔两三年,老人都会把回家的日子定在牡丹花开的4月。

  每次老人回来,接待团队中总少不了马战志的身影。对于这段忘年交,老人总会想到当年一同去看牡丹的情景:“小马就是我的拐杖。”

  而对于黄国璋,马战志只有佩服和崇敬:“黄老先生曾应邀到江苏、广东作过考察,但老先生把家乡放在了第一位。有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投资到哪儿不都是爱国嘛。’老先生正色答曰:‘不爱家乡,遑论爱国!’”

  “鸟儿飞得再远总要归巢,人走得再远也要回自己的家。”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也记得很清楚。

  2006年3月,春寒料峭,牡丹仍在储芳以待。此时来洛的黄国璋,已年近九旬。见到马战志后,他摇头不语,过了许久才慢慢开口:“我的身体不行了,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回来了。”停顿片刻,老人的表情变得很复杂:“牡丹还没开呢……恐怕见不到家乡的牡丹了……”

  次年11月,黄国璋在台湾去世。

  当年的“国瑾中学”,如今已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国瑾中等职业专科学校”,至今仍是“春风吹桃李,学海渡千帆”。而黄国璋老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牡丹,已成为众多洛阳籍台胞乃至华侨与家乡的精神纽带。台胞孙家绍、靳天锁,美籍华人胡天育都曾在花会期间来洛赏花,继而决定在家乡投资,为家乡出力。在他们心中,这一抹洛阳红,已带着无尽的乡情融入他们的生命之中。

  (记者 李喆)

  《晚报讲述》“名人与牡丹花会”系列今日告一段落。《晚报讲述》致力于寻找洛阳历史的闪光点,揭秘发生在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平凡人的精彩瞬间。该栏目的口号是:用讲述串起人生与历史的珠玑。如果您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有过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请拨打63870831、66778866,讲述您心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随时洗耳恭听。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