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叶企孙教授的铜像。 |
|
《地雷战》剧照。 | |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曾经热映一时,家喻户晓。电影里布局巧妙的地雷阵,花样翻新的各种地雷,在抗日根据地军民手中大显神威,炸得日本鬼子车毁人飞,观后令人痛快之极。然而,在千千万万的观者中,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些威力大又神奇的地雷真正是谁研造的?研造者早已远离我们的世界,他们的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也相当陌生。但是,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却是天地可鉴,光耀日月。
日军占领清华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举校南迁,经长沙,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迁校时,叶企孙教授留下来,全面负责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抢运工作,已是助教的熊大缜,放弃了赴德留学的名额,取消了婚期,做了叶企孙教授的助手。
抢运工作还未完成,日军已占领清华园。他们被迫转移到天津,在天津英租界戈登路清华大学同学会建立临时办事处,帮助安排一部分师生员工和家属自津南下去昆明。迁校的后期工作完成后,叶企孙师生俩准备赴昆明参加新校建设和教学工作,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完全改变了他们的计划。
师生携手共抗日
193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建成,根据地处于日寇的包围之中,斗争残酷,条件恶劣,物资极其匮乏,急需大量武器炸药、通讯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急需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的参与。
中共地下党通过曲折的关系找到了熊大缜,介绍了冀中根据地的情况。熊大缜考虑之后,告诉老师,不去昆明了,到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日。叶企孙教授一直特别器重熊大缜,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他对熊大缜说:“你放心去吧,我暂时不离开这里。你到那里之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及时告诉我。”
1938年3月,熊大缜到根据地后,先在军区修械所当技术员,后调任印刷所所长。他突出的才干和能力,深得吕正操司令员赏识,不久即被任命为军区供给部部长。
熊大缜上任后立即筹建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研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炸毁从北平到沧州、从北平到石家庄的铁路,以切断日军的大动脉。同时,他还研制短波通讯工具,因为敌人大举进攻冀中抗日根据地时,原有的有线电话将无法保证通讯的畅通。要完成以上研制工作,需要购买大量材料,需要一批技术人员。
1938年5月,熊大缜派人去天津找到叶企孙教授,提出对各种化学、金属以及军需材料的需求。叶企孙教授听到后,二话不说,立即着手通过多种渠道张罗资金,寻找各种关系,购买了制备雷管需用的化学原料和铜壳、制备电雷管需用的铂丝和控制爆炸用的电动起爆器等各种军需材料,并冒着极大危险帮忙把这些军需材料运进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还为熊大缜介绍了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技术研究社的主要研制人才。
中国地雷可与美火箭媲美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原来爆破使用的是黑炸药,由硝、硫、炭混制而成,威力小,爆炸效果不理想,曾试图用氯酸钾做替代品,但因没掌握研制技术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仍未成功。熊大缜和技术人员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研制出氯酸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引发雷管和地雷。在同日寇作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几位技术员带领战士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电动控制的氯酸钾地雷,成功地炸翻了日寇的火车车头。
其后,叶企孙教授又动员一批清华的爱国师生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量技术力量。他自己在已被日军占领的天津,组织未撤走的大学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然后再秘密运进冀中根据地。
美国一位到冀中抗日根据地考察过的外交官,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盛赞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地雷可与美国的火箭相媲美,美国掌握的技术在中国的晋察冀已经有了。
叶企孙教授深知抗日根据地环境的艰苦,在筹资购买大量军需材料的同时,还四处筹款支援根据地。如清华教职员公会建成成府小学后,剩有16000元基金,他拿到后,立即转交给了吕正操司令员。
叶企孙教授的积极行动,对根据地的倾力相助,也使担任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很受鼓舞,他不仅将技术研究社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而且克服重重困难,为八路军购买了大量通讯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叶企孙和熊大缜师生俩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共同书写了“地雷战”幕后的动人故事。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