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高考越来越近,对不少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段时间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是最紧张、最无助、压力最大的时候。洛龙区刘女士说,高考前,孩子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的言行稍不谨慎,就可能引起孩子心烦。所以,在“黎明”来临前,她选择默默陪护。
我们见到刘女士时,她带着一脸倦容和两个大黑眼圈,两周了,她每天都陪儿子学习到深夜,这让习惯早睡早起的她很不适应。但是,给儿子做“陪护”这段时间,是他们母子度过的最温馨、最和谐的一段时间。
“一个月前,一向听话的儿子和我吵了一架。那次吵架,彻底吵醒了我。”刘女士说,她是一位英语教师,平时习惯拿对待学生的架势对待儿子。一个月前,她发现儿子的英语成绩有所下降,非常着急,每天逼着孩子学英语。
有一回,刘女士的儿子有一道选择题不知道答案,向刘女士求教。刘女士给出正确答案后,又讲了为什么选A而不选其他选项。为了让儿子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她不仅逐一分析了各个选项,还分析了句子、句式,然后又举一反三,联系文章里的类似词组,让儿子练习。
“每次孩子问我试题,我讲得都非常细致,不仅如此,我还融会贯通给他举例说明,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刘女士说,可她讲了半天,发现孩子的思想早跑到“爪哇岛”去了。
一怒之下,刘女士拿出了“严师”的作风,狠狠地将孩子批了一顿。
“你只知道讲,却不顾我的感受!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你讲了20分钟7个知识点,根本不管我能不能消化。本来,我觉得只有一个知识点没掌握,你说这一大堆让我很有挫败感。我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都没有掌握,可……可那么多科目,我哪有时间!”一向听话的儿子竟大发脾气,他最怕问母亲试题,因为母亲总能联系到很多莫名其妙的知识点,不经意间就打乱了他的复习计划。有时候,他宁愿向同学求教,也不想问母亲。
这时,刘女士才意识到儿子上高三以来,她只关心儿子的学习,已经很久没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和成长了。
吵架次日,刘女士和儿子认真谈了一次。
“当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11点半时,看到儿子房里的灯还亮着。我悄悄推门一看,儿子伏在桌上写东西,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看着儿子瘦小的身板,我的鼻子竟酸了。”刘女士说,那时,她突然觉得对儿子太严格了。高考临近,她其实比孩子还紧张。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女士先调整自己,一向早睡早起的她改变了习惯,开始做“陪护”:儿子在自己的小屋里学习,刘女士在书房或卧室里看书、备课,直到儿子睡觉,她才熄灯。在“陪护”期间,一到23时许,她就放下书,起来给儿子做有助于睡眠、补脑的粥。
“粥做好后,我端过去。儿子抬头向我笑笑,然后继续埋头苦读。有时候,儿子也会让我早点睡,可我知道有家长的陪伴,他心里是温暖的。”刘女士说,她会陪着儿子,直到高考结束。
“将来,不管儿子考得如何,回忆起这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时刻,有父母一直陪着他冲破‘黑暗’,给他鼓励,总是开心的。”刘女士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