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庙内的礼乐堂。 |
|
周公辅佐成王共7年,第六年时,他在洛阳制礼作乐,完成了礼乐制度。礼,主要是划分和规范人的身份地位,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主要是借助音乐缓解社会矛盾,以求和谐——礼乐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周公庙里有个礼乐堂,是专门纪念周公在洛制礼作乐的。礼乐堂位于定鼎堂的北边,里面有一组泥塑人物群像,再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
这个周公,左手里藏着谋略,右手中握着文化,是足以让历史致敬的人物。今天我们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他在洛邑工作的那段时间,确实很忙——
一
周公忙什么? 他忙着治理洛邑。
话说当时在瀍水两岸,已分别建起了两座城,西边是王城,东边是成周城。这样一来,周王朝就有了控制东方的新据点。这个新据点的工作让谁来主持?周王朝决策层进行了分工——成王回镐京,周公、召公分陕而治。
什么是分陕而治?
这个陕不是陕西的陕,而是洛阳西边的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分陕而治,就是让召公主政陕县以西,周公主政陕县以东。
这样一来,周公就只有坐镇洛邑了。
当时,周公面临的任务要比召公艰巨得多,因为召公管理陕县以西,那里的人民对周朝很顺从,不存在顽民问题。顽民是啥?就是殷商遗民,是一群“亡国者”,他们表面上臣服周朝,骨子里仍不和周朝一条心,时刻都有复辟的可能。
所以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务就是治理这些顽民。
他下达命令,让安阳一带的殷商顽民统统向洛邑方向集结,并指着已建好的成周城(今白马寺东)对远道而来的顽民训话:“你们听着,现在我不忍杀掉你们,但要向你们下达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诸侯前来朝贡的,也是为你们服务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奔赴而来,遭受劳顿之苦。”
他接着说:“你们必须顺从并臣服于我们。你们仍有你们的土地,可以安心从事劳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国,你们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如果你们能安心住在这个城邑,继续劳动,你们的子孙就会兴旺起来。”
为了管理和控制这些顽民,周公派了8个师的兵力,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不过在今天看来,这8个师的兵力当是为应付东方战事而准备的,顽民手无寸铁,用不着这样设防,只不过陈兵于此,吓唬吓唬他们罢了。
消弭殷商的反抗势力,是周王朝刚建立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周公在对他们武力镇压的同时,又把他们集中起来,分类看管,分化拉拢,这对周初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及全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周公治理洛邑有功,他的后代便世袭了管理成周城的职务。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周公协助成王在洛邑举行了“成周大会”,召集天下诸侯,接受成王接见。他这是为了让成王亲自接受朝享,以观察诸侯的向背。这样,天下人都知道成王即将执政,周公即将归政,都知道东都洛邑的地位重要了。
二
到了这时,周公才腾出一只手,他把那只握着文化的手摊开了。
他要干什么?历史扭头看了看,只见他的手心里写着4个字:制礼作乐。是的,周公很清楚,成王是会长大的,而自己不能总摄政,现在摄政将近7年,该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了;周公还清楚,要想使周朝长久地传下去,必须制定一种制度。
周公制定的礼制,企图用两条线来保证周朝的“高寿”。其一是空间治理上的分封制,其二是时间延续上的宗法制。前一条线已在上篇讲过,本篇单讲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诸侯国君、卿大夫、士的接班人都只能是嫡长子,庶出诸子则要被封到别处。嫡长子和自己的兄弟们既是血缘上的手足,又是政治上的君臣。另外,各级贵族通过世代通婚,来保证这种关系越来越紧密。
周公是个很勤奋的人,常常挑灯夜读,研究殷人的礼制。他发现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在周公看来,这样根本不行,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
这样一来,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亲疏、尊卑、贵贱关系就显现出来了,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首先,周王是上天的元子即长子,称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关系的同姓诸侯是小宗。接下来是异姓诸侯,这些人和周王室大多有亲戚关系——天子、诸侯、大夫、士形成严格的区别,形成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和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换句话说,从中央到地方,从王侯到臣民,各种关系都理顺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臣子必须服从君王,儿子必须服从老子,一级一级,等级森严,这就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三
你该说了:哎呀,这可不好!怪不得现在人们还存有等级观念,原来是周公整的啊!不行不行,他咋整出这么个东西呢!也许你本来挺尊重周公的,现在却有点恼他了,因为封建等级制度把人害苦了,害得无数小字辈终生点灯熬油,却也坐不到前排去!
其实且慢,你还别埋怨,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情状下,不这样制定周礼还真不行,因为当时的秩序很乱。譬如在继承权序列上,殷商是传弟、传子两种制度并存,极易造成混乱。因为传子和传弟存在着传长、传幼、传贤之间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家的寿命就不长久了。
所以,周公下决心要分出长幼、尊卑、远近、亲疏来,分出等级,使每个人都本分地呆在自己的位置上,人人都守规矩,不能乱来。他是这样想的:礼和乐的区别是礼调身,让人人的行为都有规矩,不能越过雷池;乐调心,让人人都与环境和谐,不能心急气躁,生出事端。
这样看来,礼乐的胳膊伸得很长,管理的事情很多。真不知那时周公有没有“秘书”,有没有人为他打底稿?若让他一个人整出这么多条款,还不累死他呀!你可以看看这些制度有多么复杂:大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国家的制度礼仪,小到衣食住行、丧葬婚嫁以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甚至连天子死后的事情都要管!
说来你还别不信,在周公制的周礼中,有一种礼叫谥,或者叫谥法。就是在每个天子(乃至诸侯)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政绩和为人的好坏取一个代号,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武王姬发,因灭商有功,死后他被谥为武王;又譬如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有功,死后被谥为武帝。而有的皇帝不是丢了江山,就是亡了国祚,死后的谥号就是哀帝、悯帝等,用的是不好的字眼。
四
这样看来,礼有广义、狭义之分。
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礼规定的东西有多么细致,或者说多么麻烦吧。譬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周朝某聚落里的人,在那条小小的胡同里,你有不少的邻里乡亲,那么你就得遵守以下的礼——办丧事的时候不能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息,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咀嚼声;邻居们有丧事,你不能兴冲冲地走路,如果你认为别人家死了人与己无关,你就别想在这里混了;听音乐的时候,不许唉声叹气……
别以为这是在说笑话,这可都是周礼,只不过史书上的语言过于艰深,这里用大白话说给你听罢了。其实,现在我们在生活中也还遵守着这些周礼,周礼就像一个悠长的拖腔,拖在中国文化里。
既然说到了听音乐,那我们就趁势再说说乐。
谁都知道,周公不但制礼,同时还作乐,他的意思是让礼和乐相辅相成相和谐。礼是讲究等级和差异的,而乐则讲究和谐。但这里的乐虽指音乐却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举例来说,所谓《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词,《诗》有风、雅、颂之分。风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乐歌;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声调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如果用错了,例如该用琴的却用了瑟,就是违礼,乐师就要受惩罚。而琴又有雅琴、颂琴之分,绝对不能搞混。当时招待宾客,举行宴会,举办典礼,都必须由乐工奏乐或歌唱,所唱的乐歌、所用的乐器都分着等级,不能乱来。
就连人们出行坐什么车子,这车子由几匹马来拉动,都有明文规定,要不怎么会有天子驾六这档子事儿呢?你该说这个周公可真有精力,真敬业!可不是,他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在洗头时如果有贤人求见,他就马上停止,把头发握在手里出来接见;吃饭时听说有人求见,他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这就是“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后来曹操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很佩服周公的敬业、惜才品质。
周公制礼作乐,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周朝的统治彻底走向正轨,并对西周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王、康王(成王子)统治期间,天下安宁,40年不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人民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这些周礼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此后中国在两千多年中尽管朝代更替很多,但周礼大部分被继承了下来,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一生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周礼;他的弟子的任务,就是传递周礼;他创制的儒学,就是在涵养周礼。
就是因为周公制定了周礼,而且是在洛邑制定完成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周礼才最完备,孔子才会莅洛“入周问礼”;而周公也只有在制定好周礼后,才可以放心地退居二线。请看下篇。
河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