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几净的房间里,范桂荣在全神贯注地挥毫作画,这幅工笔牡丹她已经画了一个多星期了,由于眼有点儿花,她每次都要深思熟虑后才下笔;她身后的博物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老伴马荣华在细心擦拭着这些“宝贝”,不时地把它们调换位置,时而拿起一块细细端详。25日,在西工区市府院社区范桂荣的家中看到这一幕时,记者不禁想起
“琴瑟和谐”这个词。
赏石由迷到痴 搬石锻炼身体
刚进门,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三方半米多高的黄河奇石,分别是松、竹、梅,黑色石头上的迎客松枝干遒劲,似在抵御寒风;竹子上的竹节若隐若现,似有出尘之意;褐色枝干上绿梅点点。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让人感到原始的美和富有生命的张力,仿佛这些石头也会开口说话。
范桂荣说,家里的每一方石头都来之不易,背后都有故事。“比如这块中华龙,”她摸着一方石头说,“这是2005年我们在黄河北岸一个农民家里发现的,你看这条彩龙多逼真啊,当时老马一见就喜欢上了,可是人家要1万多元,我们当时没有这么多钱,前后去了那个农民家4趟,最后人家才便宜卖给了我们。”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没有多余的家具,整个房间都是奇石、字画,客厅里只有一组沙发和一个电视,博物架上、桌子上都摆满了大小各异、内容迥异的石头。
在另外一间屋子里,4个博物架专门陈列马荣华的“爱石”,东边靠墙一列是风景石和人物石,与其相对的一排架子上是动物石和文字石。这些石头上的图案内容有的是工笔,连天鹅的羽毛都根根分明,眼睛更是传神;有的则是写意,让人产生各种联想。虚虚实实之间,不禁妙趣横生。马荣华正介绍着,记者被一块特别的石头吸引住了。这块高约30厘米的石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上面一只葫芦赫然入目,葫芦的藤与石头上部相接,令人称奇的是葫芦的内胆竟也清晰可见,整体给人毛茸茸的感觉,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头耐看、耐琢磨,上面的图案都是大自然的颜色,”马荣华笑称,“玩石头的人长寿,曾国藩当年搬砖头锻炼身体,我每天也要搬石头锻炼身体。”
有的石头有四五十斤重,他很轻松地就搬起来了。
你画牡丹我题字 工笔写意竞风流
“奇石陈列室”隔壁则是范桂荣的画室,这间不大的屋子墙壁上挂的都是她的牡丹画,其中有工笔牡丹,也有写意牡丹,几乎每幅画里都有大红鸡冠的雄鸡。范桂荣说,牡丹是富贵之花,公鸡又有吉祥之意,合起来就是富贵吉祥,邻居朋友们都喜欢向她要画,她也乐得与人共享。
2000年范桂荣上了老年大学,开始学画牡丹画。对于一些得意之作,她就让老伴来题字,屋里挂的这几幅牡丹画都是夫妻合力的佳作。
范桂荣指着案上一幅未完成的牡丹画说,这些颜色重的地方她要上六七遍色,这样才能做到层次分明。画画是个磨炼心性的事儿,只要一画起来,自己就什么都忘了。
范桂荣刚学画不久,她的小孙子出生了,直到2004年才又重新拿起笔,也就是这一年,她的一幅牡丹画在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上获得三等奖。
“我都没想过能拿奖,倒是老马替我高兴了很长时间,”范桂荣说,多亏了老伴的支持,每次需要买颜料,还没等她开口,马荣华就骑着自行车买回来了。画好一幅画之后,老伴专门到老城为她装裱好再拿回来。
伉俪情深无须言 桑榆之年乐相伴
自从1995年马荣华退休后,两个人经常去黄河滩拾石头,一去就是四五天。十几年来,两个人的积蓄都换成了这些石头,但从没有为此红过脸。去年范桂荣做手术,从没有做过饭的马荣华第一次进了厨房。“现在老马做的饭比以前好多吃了,”范桂荣看着马荣华笑道。
“人到年老最怕生气,我要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只要看看石头,什么都忘了。关于养生,我还总结了16个字,那就是‘经济公开、互相关怀、子女平等、老有所乐,”马荣华说,正是因为有收藏石头和画牡丹画的共同爱好,他们才能在桑榆之年过得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