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情缘》剧照 |
|
2007年7月,洛阳电视台面对热爱表演的普通百姓开设了一档展现河洛文化的方言短剧栏目——《河洛碎戏》,让洛阳人用洛阳话演绎洛阳事。该栏目每期30分钟,每晚在洛阳电视台三套20:30首播,次日9:40、17:15重播。在已经拍摄的近200期《河洛碎戏》中,观众可以从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洛阳巨变,也能体会洛阳人的真情冷暖、家长里短……今后,小记将率先帮您打探下周《河洛碎戏》的精彩看点。
《洛阳情缘》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吸引人,究竟在咱洛阳发生了怎样一段特殊的情缘呢?这情缘是围绕啥东西展开的呢?
剧本:编导的“处女”作
还是让本剧的编剧兼导演周宁来揭晓答案吧!原来,剧本原名叫《洛阳》,是两年前周宁学写电影剧本时尝试的第一个剧本,当时写了20000多字,因为洛阳将要举办世界邮展,就想出了一个和邮票、邮展有关的故事。
故事简介:香港女记者张盈盈小时候丢掉了奶奶收藏的牡丹邮票,一直非常内疚,于是采访借邮展的机会来到洛阳探访。张盈盈拜访了她爷爷的一个徒弟,从而知道了48年前爷爷和奶奶的误会。洛阳还有她一个经常聊天的网友,是一位前卫的牡丹画家,两人产生了微妙的感情。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画家忽然发现自己真正爱着的还是童年的一个玩伴儿……
周宁说,她写剧本之前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年轻人从广州来到洛阳参与一拖建设,由于条件很艰苦,年轻人产生了动摇。到了冬天,洛阳下起了第一场雪,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年轻人,看到雪后特别兴奋。一瞬间,他决定留在这个城市,一待就是40余年。周宁特别想写普通市民那种朴素的对城市的热爱,他们也许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却真诚地爱着生活的城市。
开拍前,周宁把故事缩减到了8000多字,人物关系也变得简炼,主线从原来的三条线变成两条线。
演员:南宁教授来客串
剧中扮演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孙青,是广西南宁的一名大学教授,当时她休假来洛参加一个晚辈的婚礼。她到洛阳后听自己的妹妹说曾经演过《河洛碎戏》,就托妹妹来报名,但是报名不久她就要回南宁。本来该戏要因故推迟拍摄,但导演实在不忍心让这个老人失望,于是按照原计划开拍。先拍完了她的戏,她当晚就返回了南宁。高飞是洛阳一家公司的员工,曾经参演过一次碎戏,悟性很强,深得导演肯定。在剧中她要演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但是她因工作忙,只能在业余时间出演,导演原计划让她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演到现在,后来她实在抽不出时间,最后,只能让市民高省霞来演她的老年。高省霞也是一个热心演员,曾经出演过两次碎戏,这是她和老伴在退休后的唯一爱好。
另外,画家的扮演者是真正的年轻画家孙林,他和最先设计的人物形象并不相符,因为导演特别想用他,所以在拍摄时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作了大幅改动。
趣事:时间难为导演
戏里的另外三个年轻人是洛阳电视台的编导、记者和主持人。他们和导演经常在台里碰到,总开玩笑说,什么时候让他们也出演一把,于是周宁这次特别邀请了他们,三人来拍戏当然也是利用自己做节目的间隙。
因为每个人的空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周宁每天都在琢磨什么时候拍谁的戏,怎样安排各场次的关系,有的场次甚至拍到一半,又换到下一场,她总是拿着一枝笔在剧本上勾勾画画,像个账房先生。
在拍片过程中总会有些趣事发生。在洛浦公园拍戏,摄像倒退着拍男女主角慢慢散步,导演需要跟在他的后面也慢慢后退,忽然,导演脚上的凉鞋掉了,为了拍摄不敢吭声,继续往后退。忽然,女主角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她看到导演掉了的鞋,于是本来快OK的戏就这样黄了,还得重来。
就这样,原本4天就能拍好的戏,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洛阳情缘》分上下集将分别在5月31日、6月1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