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离家在外,这些年不容易啊……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6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远征军老兵王之平谈起人生经历——
离家在外,这些年不容易啊……
  生活的磨难让王之平老人失去了两根手指。
  “从在缅甸‘打老日’(抗战时河南人对和日本人打仗的俗称),到在当地定居、安家,这些年不容易啊!”返回孟津县白鹤镇柿林村老屋的王之平,举起少了食指、中指的右手说,“先是战场上九死一生,后是在国外安家,少了俩指头是小事,皮都扒了好几层!”

  大伙眼里“直冒火”

  “俺是汽车兵,没打过仗呀。”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人的回答很实在。

  不过,本报记者深入探究后发现,老人尽管是汽车兵,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也经历了不少磨难。

  “1937年淞沪会战,我在江西汽车兵团受训,当时已是腊月了,一队队开赴战场的广西兵,绝大多数穿着大裤头,我看着都心疼。”老人眼里有泪花在打转。

  老人说,上海、南京的仗打得苦着哩,牺牲的战友太多,战士们就用战友的遗体当掩体。听说这个事儿,受训的官兵们眼里“直冒火”,都憋着一口气要和日本鬼子大干一场。

  当远征军享特殊待遇

  抗战初期,作为汽车兵的王之平加入爱国华侨开办的西南运输公司,每天在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上运输战略物资。

  “那时候,日本人经常破坏滇缅公路,路面常被敌机炸得坑坑洼洼,很难走。”王之平回忆说,“从滇缅边境到昆明,现在一天就到了,那时候,每次我得跑一个礼拜。”日本人占领缅甸后,王之平暂时失业,在昆明开了一个月公共汽车。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成立新编第1军。4月,中国在云南重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直属司令长官部的汽车兵团也开始组建。过去的老连长找到王之平,拉他一起去汽车兵团报名。精通驾驶技术的王之平很快被选中,被安排在汽车兵团第六团,被派到印度集训。

  绝大部分远征军,都是千里迢迢步行赶往印度。作为稀缺的“技术兵种”,王之平他们享受特殊待遇——乘坐飞机。

  边“打摆子”边开车

  王之平说,作为汽车兵,到了印度后伙食很好,“牛肉罐头随便吃”,他的工资在远征军里也比较高。

  王之平他们负责往前线送汽油、钢铁、武器。“那时候条件很恶劣,往往我们刚到一个地方,日本飞机就跟着炸,一些战友就牺牲了”。

  在缅甸打仗时,王之平多次患疟疾。“经常‘打摆子’(民间对患疟疾的俗称),我一边浑身发抖一边开车,车开得摇摇晃晃的。”王之平说,“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苦,实在难受了就去打针(看医生),就这么熬过来了。”

  王之平说,日本人在缅甸收买了很多和尚当间谍,“路上只要看到和尚想搭便车,我一踩油门就跑了”。

  不愿打内战,“当了逃兵”

  远征军攻占缅甸密支那之后,缅甸战局逐渐明朗,离远征军对日作战全面胜利也不远了。当时,汽车兵团里有传言:抗战胜利后,远征军将被派到东北打内战。

  当兵多年的王之平早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他“当了逃兵”,跑到缅甸木姐,和来自云南腾冲的姑娘刘月英结了婚。

  “那时候,国民党到处抓逃兵,抓住就枪毙。父亲怕被抓住,就跑到大山里,一躲就是好几个月。”王之平的大女儿刘玉仙回忆说。

  解放战争后期,不少溃败的国民党部队逃到缅甸北部,希望把这里变成“反攻大陆的基地”。王之平不愿同他们有染,全家人从木姐搬到七八百公里外的果领。

  “后来国民党部队在‘金三角’聚集,其中不少是父亲的熟人,但父亲坚决不去那里,也不愿和毒品有任何关系。”老二王玉顺回忆说。

  靠卖手擀面起家

  此时的王之平,很快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一家人靠什么生活?

  一次吃饭时,王之平突然想起,在孟津老家时,前妻王春珍经常给他做手擀面吃。他就教妻子刘月英洛阳传统的“擀面条”技术,俩人在果领街头摆摊卖起了手擀面。

  习惯吃米饭的缅甸人,当时根本没见过手擀面。王之平先是免费送他们一些面条,当地人品尝后觉得不错,生意才慢慢做开了。

  上世纪50年代,王之平以技术入股,和两个朋友组装了3辆卡车,开始频频往山里跑,他们往外运木头卖。一家人这才安定了下来。

  多大的困难,都能承受

  王玉顺小时候一直觉得奇怪:父亲特能吃苦,好像多大的困难,放到他身上都能承受。

  这次陪父亲回洛阳,王玉顺才恍然大悟:吃苦耐劳是豫西大地上人们共同的特征,父亲敢单枪匹马闯缅甸,靠的就是这能吃苦的劲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王之平“走背运”的时期。由于卫生条件不好,他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好不容易置了点家当,1960年、1970年他家又遭遇两次火灾,所有财产都化为乌有。王玉顺说,父亲从不唉声叹气,大难面前,他总是沉默不语,埋下头去,重新白手起家。

  1971年,王之平举家迁往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开办了一家小小的挂面厂,厂名定为“豫恒”,寓意“河南长远”。上世纪90年代,厂里工人忘了关闭电源,王之平在维修机器时,挂面机突然启动,他右手食指、中指被机器轧断。目前,“豫恒”挂面厂已在曼德勒小有名气。

  为远征军老兵“鼓与呼”

  采访期间,西安的邓标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能和王之平老人通话,向他道谢。邓标说,由于种种原因,他父亲邓云霄和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正是靠王之平父子,他才和远在缅甸的父亲取得联系。

  2005年,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在缅甸仰光成立,王之平一家就是发起人之一,王玉顺至今担任副会长。该协会主要是帮助旅缅远征军和后裔提高福利待遇,帮助他们寻找国内的亲人,成效显著。

  王玉顺说,在缅甸,很多人仍然对中国远征军存在偏见。“中国部队当时侵略印度,日本军队是帮助缅甸解放的。”右翼人士甚至这样认为。“组织远征军社团,就是要宣传远征军的历史,促进中缅友好。”他说。

  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让远征军及其后裔感到心酸。王玉顺说,在缅甸著名佛教圣地自敢省风光最好的地方,有一座由日本人出资修建的巨大金色佛塔,日本人甚至为在缅甸和中国云南境内战死的军马专门立了纪念碑,可中国远征军,连当官的都没有立碑。

  “日本人给战马立碑的事儿,你父亲知道吗?”记者问。

  “可不敢给他老人家说!他要知道,心里肯定受不了,肯定会暴跳如雷,难受得睡不着觉!”王玉顺说。

  2005年,中国驻缅甸总领事馆给王之平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王之平非常兴奋,连睡觉都把纪念章藏在枕头下……

  “希望能通过父亲返乡探亲的事儿,让更多的洛阳人关注远征军,不忘浴血奋战的全民族抗战历史,我们全家就心满意足了!”王玉顺郑重地说。

  (记者 程奇/文 赵朝军/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