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药安全,是本刊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资料图片) |
|
倡导健康用盐,推进科学生活方式。(资料图片) | |
本报记者 赵千里
给我一粒种子,我为一颗颗荒芜的心灵插上新绿;
给我一缕阳光,我用爱去点燃一片片跳动的田野;
…… ……
3年前,稚嫩的《生命周刊》秉承“爱生命、爱健康”的宗旨走进了您的视线;
3年后,贴心的《生命周刊》满载阳光、希望、欢乐和爱心悄然融入您的生活。
携手3年,我们共同关爱生命;
相知3年,我们共同追寻健康。
一期报纸,是我们一次难舍的约定;
一篇稿件,记录着生活多彩的浪花。
怎能忘记,那一页页发黄的日历记载的难忘岁月;又怎能忘记,一次次改版中您的真知灼见。
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的天空,来约定明天的灿烂!
关爱生命 我们一路同行
“目前,我市共对8名涉及甲型H1N1流感者实施了医学隔离,处理相应事件11起,成功抢救Ⅲ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名……”
时间进入2009年,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像两只凶狠的老虎,张开了吃人的大口。面对疫情,洛阳如何有效防控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本刊记者迅速行动起来,全面报道了我市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情况、预防常识,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了“爱健康、爱生命”的办刊特色,受到了市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生命重于泰山。
在3年的办刊历程中,一次次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我们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生命的尊严。
时间不禁倒回到2006年6月。
“现在的腐竹咋恁难吃?!”
一个个热线电话打进了报社,记者立即行动起来,联合涧西工商分局对6个农贸市场的腐竹、熟肉制品的质量进行了抽查。
抽查结果惊人:腐竹合格率仅为50%,许昌县河街毛毛腐竹厂2006年2月3日生产的腐竹、许昌县侠福腐竹厂2006年4月16日生产的腐竹、许昌县河街豆制品厂2006年2月23日生产的腐竹均含有大量的
“吊白块”!
“吊白块”的化学名称叫做“次硫酸氢钠甲醛”,人食用含“吊白块”的食品后可引起过敏、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引发中毒,肾脏、肝脏受损等疾病。
2006年6月17日,本刊立即刊发了通讯《“吊白块”藏身腐竹又袭来》。
2006年6月19日,市委书记连维良作出批示,责成有关主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督察解决这个问题。
2006年6月26日,我市召开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由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从6月26日至7月2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查处非法添加“吊白块”食品的专项整治活动,共捣毁豆制品“黑作坊”8家,取缔无照经营户5户,查处证照不全者4家,责令21户未实行索证索票制度的食品经营者限期改正。
时间再次跳跃至2007年9月。
“现在都说得高血压病和吃盐多有关系,那么我们每天该吃多少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饮食已成为读者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广大读者的疑问,本刊再次出手:
2007年9月4日,与北京同仁堂洛阳王府井药店、百家好一生医药上海市场店联合向市民赠送1万把限盐小勺,提倡“每人每天6克盐”的健康用盐方式,让市民了解自己的健康应从限盐开始。因为,当前我国是高血压病大国,有10%的人患有高血压,北方与南方相比,高血压患者更多,根本原因在于盐的摄入量过多。
关爱健康 我们风雨同舟
“小诊所太坑人了,你们一定要帮我们呼吁一下呀!”读者焦急的投诉电话,引起了本刊的高度重视,从而在 2006年10月掀起了全市整治“黑诊所”的高潮: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许多“黑诊所”内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听诊器和几十种常用药品,“医生”只要穿上白大褂就敢开业问诊。有些诊所连诊察凳都没有,更别说基本的高压灭菌设备了;个体“黑诊所”内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相关资格和执业证书,有些从业人员甚至根本不了解医药知识,只是“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操作;一些按要求应做到无菌消毒处理的医疗用具,在“黑诊所”内干脆被放在普通盒子内;医疗器械重复使用及马虎的消毒态度,为乙肝、艾滋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黑诊所”不除,人民健康如何保证?!
本刊联合我市卫生部门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对全市近3000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近1000家非法“黑诊所”被取缔。
2006年10月21日,《如何辨别个体“黑诊所”》一文刊发后,广大群众交口称快,从而引发了新一轮关爱健康的大行动:
“现在看病老遇到骗子,你们能呼吁整治一下‘医托’吗?!”
“医托”是什么?就是那些在医院门前把准备就诊的病人带到事先联系好的医院和医生那里看病,并从中谋取利润的人,他们总是游荡在大医院附近,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行医秩序。
2006年12月,“医托”成了广大患者声讨和谴责的热点话题,本刊记者扮成患者深入医院了解到了其中的内幕:
“医托”一般都有组织,他们每天“组织”20人左右来到各大医院,每隔一个月就换一批人,他们通常寻找那些外表看起来老实、急于求诊的人下手,主要针对40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并特别“关注”四种人:一是慢性病患者;二是妇科病患者;三是远道来看病的外地人;四是病情需要动手术,但只希望靠打针吃药解决者。他们把这些患者介绍到一些小医院就诊,通过虚开高价药品牟利。
2006年12月16日,《请你看看“医托”的脸》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打击“医托”。一时间,“医托”无藏身之处,患者眉开眼笑!
关爱生活 我们孜孜以求
“您好,这里是《生命周刊》健康服务热线,您有健康方面的烦心事儿吗?”
每天早上,伴随着徐徐升起的红日,本刊健康热线61693199就开始了一天红红火火的“生意”,“互动话题预告”栏目则忠诚地记录着一件件影响市民健康的烦心事儿:
“俺的过敏性鼻炎吃了好多药都治不好,有什么偏方吗?”
“我的颈椎患有骨质增生,请问有什么保守治疗的好办法吗?”
…… ……
“是《生命周刊》的记者吧,我这里有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偏方呀……”
…… ……
每一位读者的烦心事儿,都会引来许多热心读者开出的方子。
这样,一周后本刊的“患患互动”版面就会详细地列出各种偏方,而许多“心焦”的读者还会索要电话号码,和偏方的提供者直接交流。
“俺街坊老刘两口子结婚60多年了,从没红过脸,你们能来采访一下吗?”
“我们单位的小张患癌症8年,自己挺过来了,你们能来采访一下吗?”
“我女儿晚上睡觉常打呼噜,这是病吗,有好的办法吗?”
同样“热闹”的电话铃声,让本刊的“养生人物”、“生命故事”、“小小宝贝”等互动栏目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充满了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亲切。
这样,一周的生活就在“热闹”的电话铃声中开始,一周的生活就在忙碌的采访中度过。读者满意的笑容,就像温暖的春风为我们拂去了征程中的疲惫,让我们充满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关注未来 我们心手相约
回首往事,一批采编人员于2006年6月走上新的岗位,将一份崭新的《生命周刊》送进了千家万户。
诞生伊始,每一位《生命周刊》人都将“好看、实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3年来,《生命周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健康发展。根据报社发行公司对读者的调查统计,读者对《生命周刊》的喜爱度在晚报各个版面中排第二!
放眼未来,随着本刊的全面改版,《男左女右》、《爱护心血管》、《健康饮食》、《养生保健》等新版面和“我悟健康”、“我试我说”、“替您寻医”、“医学小辞典”、“养生体验”等栏目的面世,我们必将为读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诚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
关爱他人的生命,
就是关爱自己的生命,
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
这个世界就会——
少一分悲凉,多一分快乐;
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温情;
少一分单调,多一分色彩;
…… ……
读者朋友们,请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吧!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爱创建一个“爱生命、爱健康”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