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2版:本期重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兴 流行性疾病 我们如何面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6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新兴 流行性疾病 我们如何面对?
本报记者 赵千里 通讯员 牛牧青 王学斌 文 张光辉 图
加强环境消毒的同时,亦要关注环境污染。
  认真诊查、科学用药,才能真正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的最好方式。
  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由此前的5级提升至6级,这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流感进入大流行阶段。当日,该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例已升至28774例,遍布74个国家和地区,死亡病例已升至144例。

  昨日下午4时30分,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合新闻发布会。此前,国家药监局负责人表示,一定要在国庆节前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同时,夏季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流行性疾病,我们应如何科学认识、有效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将疾病拒之门外呢?

  流行性疾病为何来势凶猛?

  “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计9月面世,疫苗的出现会使疫情变得缓和,但不会全面消除疫情。”昨日下午,就广大群众关心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问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朱鑫进行了全面阐述。

  他说,此次波及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按照其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来看,同1918年全球爆发的第一次大流感非常相似,那次大流感始发于春季,在冬季猛烈地出现第二波疫情,随后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第三波疫情,而那次流感在经过了10年的发展和变化后,才变成了一种普通流感。

  1918年的大流感与以往的流感爆发截然不同,它于当年的9月爆发,吞噬了约50万美国人的生命。无论它侵袭何地,病毒总紧随着一个不一般的群体——向来幸免于传染性疾病的青年人。死亡分布图呈现W状,分别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70岁~74岁的老年人和20岁~40岁的青壮年三个年龄段达到高峰。

  当时,超过25%的美国人口受到感染,全球死亡人数在2000万到1亿之间,导致了1918年美国人平均寿命减低了12岁。它的危险性是普通流感的25倍,感染者的死亡率是2.5%,而一般流感患者中仅有千分之一死亡。

  那次流感起始于一种普通流感,随后产生变异。1918年春天,人们开始感染此病,但并不致命。它很快就消失了,但于该年秋季挟恐怖之力重新归来。流感的第二次高潮由波士顿市登陆美国。一开始患者只是稍有头疼,眼睛有点发热,然后开始打冷战,无论多厚的毛毯都无法让他们感到暖和。随着体温的上升,患者陷入一种半无意识状态,肌肉疼痛,头痛,先是脸色转为暗紫色,然后开始咳血,四肢发黑,疯狂地喘息,嘴里吐出血色的液沫,最后死于窒息——肺中充满了红色的液体。

  那次大流感几乎波及世界各地,阿拉斯加的苏厄德半岛的冻土高原上有一个远离尘嚣、仅有80个左右居民的小村庄里竟然死亡了72人,但是,那场被称为全球性世纪瘟疫的大流感也带来了美国医学研究、人才培养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变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此次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不会像1918年那次大流感那样出现几波剧烈的疫情。目前,我国内地报告确诊病例数已超过100例,其中90%为输入病例,10%为二代病例,所有病例均能追踪到明确的传染源,疫情在可控范围内。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将转入长期阶段。

  同时,夏季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经过前一阶段的有效防控,我市的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亦出现新的特点,即发病少,但来势猛,患儿感染病毒后,往往立即发展进入到危重期。

  其实,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有,只是其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和发展后,病毒发生了变化,才对人类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流感病毒也是如此,其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异,在变异十几年后,往往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流行,而在变异五六十年后即可引起大的流行。

  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后,人类仅仅消除了天花这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新出现了几十种传染病,而老的传染性疾病还在不断地出现变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人为何越来越脆弱?环境VS免疫力

  “传染病流行和细菌变异是永恒存在的,只要人们对细菌普遍产生免疫力,就会导致细菌的变异。”市中心医院传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国强形象地谈起了细菌变异和流行性疾病的问题:“就像不断有新的病毒侵入电脑一样,病毒总是在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做着‘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一旦免疫屏障消失,病毒就会立即侵入。”

  朱鑫说,人体内有几亿种细菌存在,只有各类细菌维持一个较为和谐的状态,才能保证人体免疫系统的有效运转,但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坏、细菌的变异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如,人们在腹泻后往往不化验是否存在炎症,而是盲目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结果抗生素在杀死人体内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将体内有益菌杀死,对人体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破坏,破坏严重者还需服用有益菌来恢复体内细菌总数的平衡。

  目前,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存在人们生活中过度讲究“干净”,而造成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的现象。在日本曾出现一例病人,他为了达到体内的“绝对清洁”,每天都服用两片抗生素,结果在遭遇一次普通的感冒后才发现,抗生素对他的治疗已不起任何作用。

  据介绍,四大因素造成了病毒、细菌等的不断发展和变异从而带来了新的疾病:

  ——环境因素。

  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郭卫芳认为,目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免疫力有较严重的影响,从吃、穿、用到装修,都有化学物质的刺激,其不断地在影响人的免疫力,最为突出的是,许多单位和家庭都依靠清洁剂对空气进行清洁,而这些清洁剂恰恰造成了新的污染。

  同时,过分地讲求“天然”、“绿色”,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通过对长期食用“绿色蔬菜”的一些孩子进行临床检查,发现其体内往往有许多新型的寄生虫,这是由于“绿色蔬菜”在生长中没有施加化学肥料、灭虫剂,而造成了寄生虫的存活。

  ——交通因素。

  工业化时代,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加快了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速度并提高了感染机率,亦使得病原体传播更为容易,特别是随着荒漠、森林中的病毒进入人类社会,将不断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新的威胁。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就会使得原本仅生活在高原的老鼠等动物随着列车流窜而传播细菌,此次始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得到迅速传播,就与交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药因素。

  朱鑫认为,受医疗体制的影响,大处方的盛行和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细菌的不断变异。如,过去开发一种抗生素需要10年,临床可使用20年,现在则研发起来非常困难,但临床使用期却大幅缩短,最短仅有2年。因此,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并杜绝对大小疾病“通吃”的大处方。

  郭卫芳说,大夫在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执行用药标准,不能仅仅追求疗效而忽略了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如,临床中就存在个别医生为了满足家长提出的“让孩子的病早点儿好”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对孩子免疫力有影响的药物的现象。

  ——行为因素。

  对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科学手段,少用科技手段干涉,否则会造成细菌的变异,带来新的传染病防控问题。这样,就需要形成良好的卫生秩序,如,目前在陕西汉中流行的狂犬病疫情,就给人们的行为敲响了警钟。在发达国家,犬类需全面免疫,并纳入微机管理,从而达到全面监控、及早防范的作用。

  那么,面对着新的卫生环境,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将疾病拒之门外呢?

  加强锻炼 平衡膳食

  河科大一附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付建斌介绍,提高健康水平,应注重防御性免疫,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水平的目的。免疫系统受神经内分泌调节,若要免疫细胞功能良好,第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规律,特别是对于都市白领要改变打牌、熬夜、酗酒等不良习惯;第二要精神开朗、乐观向上、避免精神压抑,从而启动免疫自稳机制,把自身免疫功能调节到较好的水平;第三要营养全面,多摄入微量元素可起到调整免疫能力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人体如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免疫力将大幅下降,极易出现感染疾病现象。

  河科大一附院营养科主治医师邵永春认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在膳食方面应注意荤素搭配,在保证人体摄入热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摄入蛋白质、蔬菜和水果,从而实现人体膳食的均衡,如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活动量,应注意每日的膳食中摄入蛋白质14%~20%、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60%~70%。如,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可以增进人体蛋白细胞的合成;面食等热量高的食物,可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合成;海带、木耳、蘑菇等食物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蔬菜、瓜果等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食物可有效调节人体代谢。同时,每日饮水1500毫升~2000毫升,可起到增强代谢、排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