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 李玉明 | |
本报讯 (记者 戚帅华)
先是有人推销产品,随后就有人表示要大量采购。推销员提供的公司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的复印件样样齐全,采购者也言词“真切”,且采购量大,这是一次难得的赚钱机会?不,这是在五女冢路开店的李先生近日遇到的一个陷阱。
6月3日上午,李先生的水果蔬菜超市来了一个身穿职业装、手拿公文包的女子,自称前来推销上海某食品公司刚刚上市的食品“海藻丝”。该女子掏出了与产品相关的很多文件的复印件,有食品公司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手续”十分齐全。
见李先生不太感兴趣,该女子临走时留下了两袋“海藻丝”和一张名片,称先放两袋在这里试卖,如果卖得不错,李先生可以打电话联系进货。李先生心想,反正自己也没花钱,先卖卖看吧。
起初,两袋“海藻丝”放在店里一直无人问津。5日上午,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子到李先生的超市里买挂面,结账时看到了这两袋海藻丝,立刻花40元全买走了。
又过了4天,穿军装的中年男子再次来到店铺,称自己是某部队的司务长,觉得上次买的“海藻丝”很不错,打算大量采购,这次先要1300袋,希望李先生两天内送货,货到付款,并给李先生留了电话。李先生一算,这批货卖出去能净赚6000多元,于是决定进货。
9日下午,李先生按照先前那名女子留下的电话打了过去,对方告诉他,正好有一批货要送往山东,当天途经郑州,可以卸一部分给他。于是,李先生将15000元货款打到了对方所提供的银行账户上。
11日上午,李先生给“司务长”打电话联系交接货物时,却发现对方的电话关机,他多次拨打仍是如此。李先生感觉不妙,忙让上海的朋友联系那家食品公司退货,可朋友查找后发现,根本就没有那家公司。
李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了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追悔莫及的同时,他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大家,遇到类似的“好事”,一定要擦亮眼睛,小心掉入陷阱。
(线索提供者 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