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就业培训究竟应该怎样搞?”在1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在刘晓庄看来,当前我国各地的就业培训存在五大顽疾——
一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参训者兴趣不高。政府及有关部门花大气力举办各种就业培训,可是参训者并不踊跃,有些地方甚至要花钱请人参加培训。
二是“纸上画饼不充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培训通常在课堂上进行,抽象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导致不少人在参加培训后,技能仍然处于“饥饿”状态。
三是“高炮对着天空放”,针对性不强。一些培训不问市场需要,不问对象构成,不问实际效果,市、县、乡三级培训内容基本雷同,手段单一,不能实现理想的培训目标。
四是“九龙戏水闹龙门”,职责不清不明。目前我国就业培训由多部门实施,劳动人事、科技教育、农业民政等都占有一定的资源,导致一些部门对培训职责并不清晰。
五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机制没有理顺。由于多个部门参与,一旦出现某种人员需要集中培训、某种技能需要强化培训等情况,难免出现部门间相互掣肘、相互推诿的情况,一些企业开展的“订单式”培训由于没有专门培训机构介入而得不到经费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七十二行技术,必须用七十二种能力去对付,打铁的不能磨豆腐,绣花的不能搞建筑,道理就这么简单。”刘晓庄说,为此,各地应该丰富培训内容,力争涵盖“七十二行”。
针对当前一些培训抽象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的现状,他建议建立“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用工对接模式,实施“订单”培训,从而调动求职者参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