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宜阳县名沿革中的历史剪影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河洛春秋——宜阳篇
宜阳县名沿革中的历史剪影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目前,在洛阳管辖的九个县(市)区中,宜阳县的别称最多,除了现用名外,历史上还曾以甘棠、福昌、寿安、兴泰为县名——战国时称韩宜阳城,秦朝时称宜阳县,东魏时称甘棠县,隋朝时称寿安县,唐朝为福昌县、兴泰县,金代又复称宜阳……

  频频改名,到底是什么缘故?  

  战国时代便有“韩宜阳城”,其中有韩国的声音,也有秦国的身影

  地名探源,历为地域文化所重视。但长期以来,宜阳县的县名是因“宜水”而得,还是因“宜阳山”而得,史学界向有争论,甚至还有“宜阳县的治所在今洛宁县境内”的说法。

  你该说,这不太可能吧?1985年出版的《洛阳地区概况》中记载:“宜阳古地(今洛宁县北部)在宜水(即大宋川)之阳而得名。”同年出版的《宜阳概况》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最早的宜阳治所在今洛宁县北部的旧县村……大宋川即宜水,而宜阳故城恰在宜水之阳,故名宜阳。”

  这是怎么回事?宜阳县的治所,怎么会跑到洛宁县的北部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到宜阳采访时,专门请教了当地学者乔文博。乔先生说,早在战国时代,宜阳已经得名,韩国最早在这里设县,这是确定无疑的,“最早的宜阳治所在洛宁北部”,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他说,一些人之所以得出“最早的宜阳治所在今洛宁县北部”的结论,一是对相关资料中的“大宋川即宜水”这句话,进行了断章取义的理解,没有仔细研究这句话的前后文意;二是没有全程考察宜水河道的曲折变化。

  乔先生在韩城东关居住了20多年,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他说,韩城东关的北边,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宜阳城原址,现在的韩城是在韩宜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古代的韩城即宜阳,宜阳即韩城——这样一来,只要韩城的南边有宜水流过,就可以确定宜阳是以水得名了。

  那,现在就来看看宜水的流向。

  站在韩城东关这个位置观察,宜水(又称“韩城河”)是从韩城东关的西边向南流。但跟着河道走,会发现宜水流过东关西城墙之后,又折向东方,呈东西流向,这段距离约三里——而就在这三里许的河道北侧,矗立着一座城镇,便是韩城。

  到此终于明白:韩宜阳城(韩城)的位置正在宜水之北!宜阳因水得名,故名“宜阳”。一个县名的来历,竟来得如此曲折!相信现在许多宜阳人,并不知其中还有这么多的考证。乔先生说:韩国最早在这里设宜阳县,从此天下有了“宜阳”,作为宜阳人,应该感谢韩国。而到了公元前230年,秦派大将甘茂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国丢掉这一西部重镇后一蹶不振,最终为秦国所灭。所以在宜阳县名的背后,既有韩国命名宜阳的隆重仪式,又有秦国攻破宜阳的战斗鼓声,强大的秦国军队,先是用长戈对准宜阳,然后占领,然后命名,仍设宜阳县,留下了强秦东来如虎的剽悍身影。

  东魏天平年间始置甘棠县,宜阳多了一个曾用名

  东魏立国,已经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短命的王朝,倒是很会利用历史,很会用典——因为这个“甘棠”,与西周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有关。

  这个政治家便是召(读shào)公,姓姬,名奭(shì),他是周文王的第五个儿子,是周武王、周公的同父异母兄弟。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

  召公(亦称召伯)是西周时与周公同等重要的开国人物,也是西周参政时间最长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召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不仅策划参与了灭商战争,营造了洛邑,参与了征伐东夷的战斗,他还多次巡行南国,对偏远地区的民众实施教化,为开创和巩固周王朝800年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那么,这个召公怎么与命名“甘棠县”的事情有关呢?

  在如今宜阳县寻村镇,有一个甘棠村,自古到今都生长着茂密的棠梨树(即甘棠),当年的召公曾在甘棠树下听讼,留下了“召伯听政处”(如图)。

  说起甘棠村,很好找。从洛阳出发,沿郑卢公路向西行车半小时,就到了。紧邻公路的甘棠村风光秀丽,气氛宁静,甘棠河从村中缓缓流过,两岸绿树成阴,三三两两的人家沿河而居,现有10个村民组,2300多人。甘棠村人最会侍弄甘棠树,还会种植番茄和青椒,这里是有名的番茄、辣椒种植基地。据乔文博先生讲:宜阳县的所有村名中,没有比甘棠村的命名更早的了。召公是3000年前的人,召公在此处甘棠树下听讼的事情,3000年前就发生了。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帮助武王平定天下后,被封于燕地,但他并没有到封国去,而是让长子去就封,自己则留在周王室继续辅助国君。他的侄子周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小,他担任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

  “陕”,并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今天三门峡市的陕县。周公治理陕县以东的地方,召公治理陕县以西的地方——陕县离现在的宜阳很近,所以召公也常来这里视察和调研民情。

  召公的工作作风很朴实,到乡下调研时,就在田间地头访问群众。一天,他巡行到现在的甘棠村,趁着一棵棠梨树的树阴现场办公,一边听农人讲稼穑之事,一边听地方官员诉水患之苦,神情专注,平易近人。官员和百姓看了,都非常敬佩。

  但就在这时,从远处跑来一个年轻女子,慌里慌张,满头大汗。再往远处一看,几个男子拿着绳索棍棒,凶神恶煞般追来了。

  那女子见了召公,便不再奔逃,要召公为她做主。

  这女子是一个奴隶,富户要霸占她,就驱使恶奴抢亲。召伯听了事情原委后,捡起一根树枝,在树下画了一个大圈,把几个恶奴“囚”在里面,接着传唤那富家子弟来见,当场杖责了他,要他改邪归正。并交待当地官员,让那女子在当地入户,进行必要的保护。人们感念召公英明,就把甘棠树旁的村叫做甘棠村。

  此事了断后,召公当场定下几个条规:今后民间婚嫁,须有一定程序,要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文明礼貌,形成制度。此后洛阳一带民间通婚皆按此俗,并普及到全国。

  但史书上说民间通婚礼仪是周公制定的,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部分——宜阳县既有“召公定婚俗”传说,倒是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周礼中的通婚礼仪,很可能是“集体创作”,并非周公一人所为,这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召公路过这里,在甘棠树下歇脚,看到一个奴隶主正在惩罚奴隶,罚他们在烈日下曝晒。召公问奴隶主:“你为啥打他们?”回答:“他们弄坏了工具!”召伯说:“你却弄坏了掌握工具的工具。”奴隶主听了,敬畏召公,不再惩罚这些奴隶。

  其实这种传说,看似褒扬召公,实则揭露召公。你想啊:如果召公说了这种话,就说明他比奴隶主更懂得剥削——他把奴隶看成工具,看成会劳动的工具,提醒奴隶主不要“弄坏”了他们,不过是为了让奴隶多干活罢了。

  从上面的传说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元素”:一个是召公,一个是甘棠。这说明甘棠村的由来与召公有关系,与周朝建立后巩固东都洛邑有关系,也说明这个村在先秦便有了,后朝拿这两个字作县名是有道理的——甘棠村因地处交通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魏、西魏时甘棠属于东魏,公元538年西魏攻占甘棠,为永久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历时10年扩建了甘棠城,没想到城池刚刚修好,就被东魏占了去,东魏干脆设置了甘棠县。

  所以,在甘棠县这个县名中,有东魏、西魏的刀光剑影。

  到了隋代,宜阳又多了一个曾用名,这就是寿安县

  隋朝为什么启用寿安县这个名称,《洛阳大典》一书中郑贞富曾有考证:“《国语》称‘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何处?宜阳有寿安山,即万安山、锦屏山,隋朝因甘棠县在此山之侧,改名寿安县,后入宜阳县。”

  这段话基本说明了宜阳为啥改名寿安的原因。

  而对于洛阳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喜欢牡丹的洛阳人来说,“寿安”二字并不陌生。在繁多的牡丹品种中,有一个品种叫做“寿安红”,这种牡丹还有一个名称叫“百花妒”。据说有一个宜阳人,由于知道“寿安红”出自宜阳,每年牡丹花会都来洛阳寻花,但转遍了各大公园,还是没有发现“寿安红”。他很郁闷,就收集牡丹图册,结果发现1993年出版的一本《洛阳牡丹甲天下》摄影图册中,有这种品种的照片和说明,下面还有文字注释:“百花妒,桃红色,花心有细碎瓣……‘百花妒’原名‘寿安红’。”

  他很纳闷:好端端的“寿安红”,为啥要改称 “百花妒”呢?于是到民间采风,收集到一个故事:说是某年谷雨时节,牡丹仙子要在邙山举行为期7天的赛花会,此令一出,天下牡丹云集洛阳,玉皇大帝的女儿百花公主也前来监赛,当了评委。参评活动进行到第6天,进入决赛,入围者有花王“姚黄”、花后“魏紫”,还有“洛阳红”、“寿安红”。最后大赛组委会认为:在参赛的近百个牡丹品种中,来自寿安山的“寿安红”花色艳、姿态美、花期长,几项指标均超出其他品种,所以夺冠,得了花魁。

  众牡丹有些不服气,认为“寿安红”来自宜阳大山中,平时名不见经传,今日竟然夺魁,都十分嫉妒,于是把“寿安红”改名为“百花妒”。如今,洛阳众多公园一般不介绍“寿安红”,只说是“百花妒”,等于淹没了一段公案,这很可惜。若今后看到此花,便知她的原名是“寿安红”,来自宜阳寿安山,早在隋朝,洛阳附近就有个寿安县了。

  唐代武德初年,宜阳开始启用福昌县称谓,这是因为隋代时这里有个福昌宫,具体地点在如今的三乡乡南寨村,唐朝觉得“福昌”二字吉祥,遂借来使用。

  至于兴泰县名的来历,也由唐朝设置,县城具体地点在赵保乡,位于宜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浅山丘陵区,《唐会要》上说:“兴泰县,长安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置,以兴泰宫城置为兴泰县。神龙元年二月四日废。”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总之,宜阳县名,频频改动,说明了历朝都重视这个县,都争夺这个战略要地,而从福昌、寿安、兴泰这些名称中,可看出各朝对该县的美好期望,希望她幸福昌盛、寿长安康、泰然兴旺,但这也恰恰从反面印证:古代的宜阳饱受战乱之苦,缺少“福昌” 、“寿安” 、“兴泰”,所以才用这些美好的字眼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