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军迷 一群情感强烈的爱国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走进部落”之二
军迷 一群情感强烈的爱国者
记者 陈曦 文/图
    近日,一群来自腾讯网的军迷自筹资金拍摄纪念“5·12”抗震救灾短片《暖绿》。 (资料图片)
  大龙展示店中的军品。
  我市军迷收藏的军用挎斗三轮摩托车。
  中日、中印、中美、台湾等问题是他们的日常话题,解放军的装备、作战能力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二战”名将的用兵谋略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外军单兵武器的发展趋势他们了然于胸……这些民间军事爱好者,我们习惯称之为军迷。

  像影迷不一定拍电影、车迷不一定买车一样,军迷虽然身在军营之外,却对军营有着割不断的情感——只是,他们玩的认真度之高、专业化之强,特别是自觉向“爱国”、“国防安全”等宏大主题靠近的特点,使其较别的“爱玩”族群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军迷:一支隐秘的庞大队伍

  与许多网络催生、颇具时尚色彩的族群相反,洛阳军迷经历了一个由“潮”到“常”的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无缘军旅的青年热衷于穿着通过各种途径找来的绿军装,大街上的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潮人”,亦可称最早的一批军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取资讯日益便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力量的不断现代化、透明化,军迷们或钻研知识,或醉心收藏,“迷”得越来越深入——“迷”,成为渗透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星期五”,37岁,身体健硕,供职于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加入军迷行列7年。“这群人中,像我一样的不少:父辈是军人,自己虽未从军,却对军营有着割不断的情感。”他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洛阳军迷大致有这样的“来源”:与自己亲近的人是现役军人或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工作;眷恋军旅生活的退伍军人;向往军营却因各种客观原因未能从军;在关注军事领域的动态、事件、文艺作品后产生持久兴趣……

  “男人容易对军事产生兴趣,我们小时候不是老抱着小枪、坦克不放?”资深军迷、军品店老板大龙说。

  询问遍布洛阳街头巷尾的书报亭经营者,每期的《轻兵器》、《舰船知识》、《装甲车辆》、《世界军事》等军事杂志总是卖得很快。在洛阳,定期阅读军事杂志的人,可以万计。“也许投入不大,但他们投入的精力却极多。”大龙说。

  “风向”今年30岁,就职于一国有企业。自13岁起,他便形成订阅3份军事杂志的习惯:“看完了,会和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讨论。”而在朋友圈中,大家都知道,“风向”什么都可以借,堆了半屋子的杂志从不外借。

  而上网看军事新闻,定时浏览“铁血”、“飞扬”、“鼎盛”、“西陆”等著名网络军事社区的洛阳军迷,数量更为庞大。

  由于军事话题严肃、敏感的特性,加之“军”、“政”常难以分割,洛阳的军迷习惯保持低调。他们总是在自己的固定圈子里讨论问题、组织活动,不期待与“外人”沟通或是邀其加入,自甘“小众”。

  军迷:“玩”起来特别地投入

  在这个圈子里,难分的是“层级”,可见的是“方向”。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别,而是各随兴趣发展。

  收藏军品,是军迷的一大方向。军服、军靴、头盔、徽标、刀枪复制品、弹壳,乃至军用望远镜、电台、对讲机、骑兵的马刺、空军的风镜——凡军队所配之物,就有人收藏。而藏品中,既有珍贵的原品,也有复制品、模型。

  虽为军品店老板,大龙却有不少自己的“非卖品”。其中,他最心爱的莫过于一整套托人从美国找到的原品美军衔标以及多年集齐的整套德军二战东线冬季作战服。

  “倒不是因为花了多少钱,而是一来自己太喜欢,二来真的花了太多心思。”他说。

  被称为“发烧友”的洛阳军品收藏者,数量有200人~300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收藏方向。其中,系统性的军品收藏难度最大,其收藏者也最被圈内人推崇。这样的玩家,在洛阳不超过20名:有人痴迷越战,多年来七下深圳,集齐全套美军越战装备;有人为淘到一条东德原品腰带,远赴东北……但这些“高端”的收藏者,大多为领薪水的上班族,对收藏难有也少有巨资投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收藏有着从未消退的热情。

  洛阳军迷开始收藏军品,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在北京等城市,“国际倒爷”出现,他们带来外军的飞行夹克、军靴、军表等物,军迷们有了获得藏品的途径。之后,市场上可购军品渐多,军品店也开始出现。至今,洛阳已有4家专业军品店,它们或重服饰,或重装备,都有自己的特点,部分洛阳军迷的收藏甚至已跨入“军车”的层级。据了解,洛阳有数名军迷收藏了一种“大块头军品”——军用挎斗三轮摩托车。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为军品收藏者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易物、购买。

  除了收藏,野战游戏也深受军迷的喜爱。在洛阳,参加野战游戏的军迷超过千人,“发烧友”有数百人。他们组成战队,配上全套装备,犹如电影中的特种作战部队,出现在乡村的树林中、废弃的工厂内,为了“护送”、“夺取”等任务“战斗”。他们长距离行军拉练,有成形的战略战术、队形手势……

  “军事知识迷”,是另一大方向。这类人群的活动多依托网络。

  退伍军人“军旅旧事”是个兵器迷。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兵器长短,为大家补兵器知识的课。他对坦克、舰艇的详细图解让网友们敬佩不已。

  “大山”是一名电脑工程师,是个战略、战史迷。近年来,对国际上历次局部战争双方的排兵布阵和胜败的关系,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网友们开玩笑:“就你这钻研劲儿,放到部队里也能当个好参谋。”

  大学教师“老人”迷军事热点。对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军事专家的意见,他向来抱的态度是“求同存异”——长期阅读专业军事书籍,“老人”对自己的判断总是有信心。

  若再细分,军迷们还有着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的对战斗机特别熟悉,有的对坦克十分在行,“聊起来就像菜农在说自己种的菜”。

  此外,爱制作军品模型的、喜欢搞军事体能训练的,都出现在洛阳军迷人群中。只是,这些人的爱好个性化更强,也更独立。

  军迷: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记者采访到的洛阳军迷,年龄跨度极大:5岁的小军迷,能背诵大段《轻兵器》上的文字;年近六旬的老军迷,为收藏自己当年“曾经打过的炮弹弹壳”孜孜不倦。

  洛阳军迷的中坚人群,年龄多在30岁左右。2003年左右,通过网络、朋友介绍、军品店等途径结识的他们,“队伍”十分稳定。他们时常聚会,不定期组织外出参观,组团赴外地与同好见面、切磋。有时,各地军迷会共同包下一处地方,穿上各自珍藏的军服,带上装备——这种集会,是他们的“嘉年华”。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受访洛阳军迷无一例外地表示:作为一名军迷,首先是一名情感强烈的爱国者。“我对朋友们说,国如有难,我们这些具有一定军事知识的军迷就会首先请求上阵卫国。”大龙自豪地说。

  军迷们,似已超越了外在“形式”,而追求与军人、军队的“神似”之处。

  他们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有些军迷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灾工作,不畏死亡的威胁。这种热血气质和责任感,让军迷们享受到了一种独特的优越感,并以这种优越感激励自己。

  军迷群体中理性、严谨的氛围,是其显著的特点。他们忧患意识强,喜欢思考问题。我军的装备、作战能力、对外策略,都是军迷下工夫钻研的内容。捍卫领土主权、期盼国家强大的愿望,让他们自觉将“国”与“家”紧密相连。

  说起这些,军迷们虽语气谨慎,却目光如炬。军迷,迷的是一种气质,迷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