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城河边掩映于青草绿树中的小南门。 | |
文物档案
名称:宜阳古城三座城门及一段城垣
年代:明清时期
性质:遗址
现址:宜阳县城南的现代民居之中
护城河边:珍贵遗存诉说曾经的辉煌
清清的护城河,长长的石板路,有妇女在河边悠闲地洗衣、沐足,不时有笑声响起。她们的身后,是掩藏于现代民用建筑之中的宜阳县城古城门,门洞上方的青草绿树、门洞边墙壁上的残砖乱石,掩盖了这座古城门曾经的辉煌。
这就是古宜阳县城的小南门——通贤门。
当我们绕过护城河,走到城门前时,一座苍凉、雄伟的古城门出现在眼前:城门残长13.5米,高5.2米,门洞进深10.5米;略显残破的墙砖、数米高的门洞券顶都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从小南门一路向西百米,有一段残长5.5米、高3米的城垣,这是古宜阳县城仅存的一段城垣。
残存的第三座城门即南门,也叫挹秀门,方石砌基,青砖砌壁,城门券顶垮塌严重。
城门和城垣上有文字的只有西偏门了。西偏门距小南门400米,不像小南门紧邻护城河,而是距河数十米。西偏门现被一些民房包围,在一座磨坊的后院中,保存基本完整。
黄土青砖:宜阳县城的沧桑记忆
宜阳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说,现在的宜阳县城即古宜阳县城所在地。
宜阳县城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当时叫寿安城。城墙长总计2.5公里,城高7.5米,厚6米。城外有壕,阔深丈五余,藻水合环,素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五街六市、四十巷”之誉。城设6门,东门曰“迎晖”,西门曰“回光”,西偏门曰“凝瑞”,南门曰“挹秀”,小南门曰“通贤”,北门曰“观澜”。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废寿安城,改为宜阳。
据宜阳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知县司牧始筑之以砖,前皆为土城。降历朝皆有修葺。至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北平恒伦为防捻军攻城,增修随城炮楼6座,分据险隘,并加宽城垣数尺,后再无增添。
宜阳县文管所负责人说,综合普查数据和考古资料,三座城门和城垣的建造年代应为明清。
我们从洛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宜阳县现存的3座城门是洛阳所辖各县县城少有的古城门,可谓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