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神奇的世界,常常吸引着我在寂静的夜晚浮想联翩,我立志长大要上大学。
十年动乱,学业荒废,我在汹涌的上山下乡浪潮中毅然报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仍挑灯夜读,不忘儿时的梦想。
“文革”后,我有幸进入工厂,失去的梦想在这里得到了补偿。工作的需要使我爱上了写作,先是编写黑板报,然后向报社投稿。遗憾的是,所投的稿件总是泥牛入海。
1988年,我报名上了夜大。每天下班后,我拿上一个馒头,边吃边骑车去夜大。楼上是寂静的教室,楼下是喧嚣的舞厅,但孜孜不倦的追求促使我读在三伏、学在三九。出差时,火车、旅馆也成了我的“课堂”。每年的自学考试门门我都考过,就连生病住院在病床上自学的两门功课也有幸过关。我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这年,我37岁。
有了扎实的文化功底,我工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我的文章成了报刊的常客,及时宣传了工厂里发生的新人新事和蓬勃的发展,我也成了单位里的一个写作能手。
(西工区道北路33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