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审计报告“太温柔”提出批评,并严肃指出,审计报告不能欲言又止、半遮半掩,该点名的就是要点名,要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人”这样的称谓,不要让常委会组成人员“猜谜”。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直言批评,反映了权力机关应有的权威、严肃,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他们对审计报告的期许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审计机关的期许。
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铁面无情、坦诚公开的禀性。审计报告不仅应当向审议机关、向人民群众报告面上的整体情况,还应当公开那些典型材料,将那些违规违法使用资金的情况公之于众。这样做,一是引起“问题”单位的重视以利及时整改,二是起到教育、警示作用,达到一人吃堑众人长智的目的。
审计的力量在于细节公开。通过以往的审计,人们看到了“豆腐渣”工程的面目、发现了垄断行业的猫儿腻、看到了涉农资金变成“唐僧肉”的腐败违法过程,也让那些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者曝了光。凡此都大大推动了这些问题所涉及的行业依法行政、审慎合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进程。
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费、支农资金违规使用、部分央企损失和国有资产、少数部门会议费、公务出国管理不够严等等。这些现象是属于违法性质的问题,还是属于不合行政规定的工作漏洞?其中是否还有渎职、腐败犯罪的线索或者隐患?这些情况审计部门既然已查出,再增加些坦诚的公开就更能取信于民。
对审计报告要“无情”的要求,是满足人民知情权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为搞清谁是“少数部门”“某人”而费力追问,那广大的人民群众如何才能窥豹一斑呢?
人们至今还对前几年的“审计风暴”记忆犹新,为审计报告直言点名、不留情面的风格拍手叫好。其实“审计风暴”也不是什么风暴,是审计应有禀性的流露,只是“温柔”的太多了,才有了“风暴”的说法。我们有理由期待,审计工作回归它“铁面、坦诚、公开”的应有禀性。